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5217篇
科学研究   906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84篇
综合类   351篇
文化理论   47篇
信息传播   164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47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512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633篇
  2007年   637篇
  2006年   529篇
  2005年   530篇
  2004年   565篇
  2003年   597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中国图书馆立法必须处理好三重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图书馆立法处理好图书馆与国家、与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这三重关系意义重大。设立和保证发展图书馆应是国家法定的职责和义务;图书馆与读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并且这种服务还必须是社会化的、免费的和至上性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国家的公职人员,图书馆应推行专业技术职务基础上的聘任制。  相似文献   
52.
5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已成为世界的共识:21世纪又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更加频繁,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21世纪更是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加入WTO后,人才竞争更加白热化。  相似文献   
54.
徐绍敏 《浙江档案》2003,(10):36-37
一、唐朝文书和档案立法概况唐王朝在从事封建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进行了文书和档案方面的立法。唐朝档案立法主要体现在《唐律疏议》和《大唐六典》这两部传世法典之中。根据这两部典籍,我们可以把唐朝文书和档案的立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律疏议》的编纂为主要内容,历时3年。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鉴于“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唐律疏议译序言)遂命长孙无忌、李绩等人以《武德律》、《贞观律》两律为基础,增补、删改唐律,次年九月律书成,就叫《永徽律》。随后长孙无忌等又奉命对《永徽律》逐条逐句作注释,阐…  相似文献   
55.
从加深研究、完善规章制度和加强立法宣传三个方面去回答正式立法前我们该做好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56.
拟制、规避、立法是普通法发展中的三种法律现象。章通过对拟制、规避、立法三的比较,对公平观念、王权、解释及例外等诸多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这些都是对普通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因素和普通法发展中的独特之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加深对普通法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57.
我国地方性图书馆法立法内容与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我国在图书馆立法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深圳、内蒙古自治区、湖北、北京四省市的4部地方图书馆法的出台。以4部地方图书馆法规的内容为基础,就馆舍条件、购书经费、馆藏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立法后产生的变化进行数据统计,从而对全国性图书馆法的出台提出两点借鉴:一是通过规定新购资源量间接规范购书费;二是全国性的图书馆法应规范各级各类图书馆。  相似文献   
58.
人文书店的出路在哪里?这篇短文并没能提供答案。如果价格立法能够推动,政府给予适当扶持,推进全民阅读,那么,出路还是有的。只不过,在今天,如果还都仅仅是如果。  相似文献   
59.
中国古代档案立法之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懿超 《档案与建设》2002,(6):12-13,58
  相似文献   
60.
试论禁治产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又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从而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一种资格。”^T P82而我国现行《民法通则》对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尚有欠缺。即对虽已成年但由于神智丧失或精神耗弱或浪费的人,没有限制其行为能力,致使他本人、他人和社会经济秩序处于不安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