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9篇
教育   6617篇
科学研究   118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99篇
综合类   235篇
文化理论   58篇
信息传播   52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410篇
  2014年   963篇
  2013年   564篇
  2012年   616篇
  2011年   704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797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19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李海燕 《小学语文》2011,(12):38-39
面批作文能否有效甚至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对面批作文有什么样的预期,以及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62.
一、选择适宜学习场地根据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学生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上课班级所吸引,在教授一年级队列时,上课地点应选择操场比较安静、靠近围墙的角落场地上,让学生背对操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以提高学习效率。二、听口令识方向学生能辨别前、后、左、右方位,是进行原地三面转法的前提条件。学生根据教师口令,第一时间作  相似文献   
63.
问题:已知:如图1,AB=AC,DB=DC,F是AD的延长线上的一点,求证:BF=CF.揭示思路:本例要证BF=CF,要看BF与CF在哪两个三角形中,即将问题转化为证明全等三角形问题,结合图形可发现BF与CF在△ABF与△ACF或/△BDF与△CDF中,只要证△ABR≌△ACF或△BDF≌△CDF,  相似文献   
64.
韩道珍 《家长》2014,(5):16-17
正所以,我们不妨告诉亲爱的孩子:宝贝,妈妈需要你!落叶纷飞,流水东逝,时光就这样悄悄溜走。转眼间,儿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了。每天看到儿子的可爱与进步,想起养育他的辛苦,往事又一幕幕浮上心头……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我们做父母的也一天一天地走向"压力山大"的中年。去年暑假,我的父亲住  相似文献   
65.
水的希望     
正在一间精致的书房中,有一只古雅的花瓶,盛了一些水,插着一枝梅花。瓶里的水自从早上被换水的仆人倒进花瓶以后,一直怨恨着,叹息着,喃喃地诉说着。它说:"我真不愿意在这个花瓶里安稳地住。在这狭窄的牢狱一样的地方,我真是待一分钟都嫌太久了。我要到外面的世界去,我要在太阳下面闪着千变万化的光,我要到永远没有尽头的溪涧去,唱出自己愿意唱的歌。我决不能安稳地住在这个地方,这个连透一口气都不方便、转一转身都困难  相似文献   
66.
浏览近期的一些考试,经常可以看到"乌鸦喝水"的影子——"等积转化"思想.2010年湖北卷高考题理科第13题(文科第14题)就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高考题(见引例).引例圆柱形容器内部盛有高度为8cm的水,若放入三个相同的球(球的半径  相似文献   
67.
68.
“折桂”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典故,拥有众多与科举功名义有关的同源典面。其中许多典面结构凝固,具有复现性,属于词、固定短语或准词。“折桂”典面的多样化是社会历史因素、文学传统因素、主体心理因素及文本构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使用者追求异质感和典雅性的交际心理使“折桂”典故的基本语形“折桂”一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找到了新的语义、语用空间。复出后的“折桂”一词语义已由表示科举及第转向多表示竞赛获第一名。目前,“折桂”一词的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9.
70.
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有些同学往往找不出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的题目直接给出的全等条件往往只有一个或两个,而其余的条件常常隐藏于题设中或图形中,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发现和寻找.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让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供同学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