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99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严重烧(创)伤后,以高代谢为特征的病人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日益增多的文献表明早期肠道喂养(EEF)可增加内脏血流量,防治肠源性感染,降低创伤后高代谢,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在烧(创)伤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2.
肠道菌群作为身体中的最大的微生物群落,与人类的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发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肠胃不适症状,说明神经系统结构受损对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这或许能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启示。当前虽有不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互作关系,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相互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23.
目的:了解遵义医学院大学生常见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716名)为调查对象,通过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及定量透明法三种常用粪便检查方法检测其粪便中寄生虫的虫卵。结果:通过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测出蛔虫卵(未受精)及鞭虫卵,通过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测出钩虫卵,利用定量透明法分别计数以上三种虫卵的显示,蛔虫卵(未受精)EPG为600,鞭虫卵EPG分别为24及48,钩虫卵EPG分别为120、168、264、312及360。结论:该群大学生常见寄生虫感染主要涉及蛔虫、鞭虫及钩虫,其中钩虫的检出率最高,这为指导大学生对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进行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24.
很多人认为细菌是疾病、瘟疫的代名词,是许多流行病的渊源。其实,在人体内的细菌中,有害细菌所占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大多数细菌与我们人体友好相  相似文献   
225.
226.
青松 《西藏科技》2004,(11):33-34
腹泻病是我地区病率高及流行面广的肠道传染病,也是全球性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我于2000年对西藏噶尔县0~5岁儿童进行了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腹泻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7.
林笑 《华夏星火》2016,(4):98-9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抗生素残留、霉菌毒素的危害等都是大众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改变已经使用了60多年抗生素的习惯真的很难.作为一段时间内独孤的声音,我倾向于将它压下去.”佐治亚大学家禽诊断和研究中心的临床副教授科利特(Stephen Collett)说,“发展非常缓慢,但是我看到行业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些大型公司正使用相应技术并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28.
《科学中国人》2005,(4):76-77
3月25日《Science》杂志内容精选;3月24日《Nature》杂志内容精选  相似文献   
229.
230.
昆虫共生菌及其在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虫的种类丰富多样,其体内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昆虫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共生菌在昆虫的营养、代谢、免疫和生殖等诸多生理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昆虫共生菌是昆虫个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了解昆虫生命活动必须兼顾昆虫共生菌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昆虫共生菌在开发害虫新型生物防治、废弃物生物降解和虫媒传染病的阻断控制手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昆虫共生菌的多样性、生物学功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病虫害和虫媒传染病防治上的应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