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0篇
  免费   36篇
教育   2503篇
科学研究   5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9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8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惠州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具有较长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意义。基于苏轼作为寓惠时期的历史名人为惠州文化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等缘由,选择以苏轼及其诗文为视角,可以领略到惠州文化海纳百川、宽待来者的开放心态,热心仗义、乐善好施的社会风气;热情好客、友善待人的人文风尚等特征。体会惠州文化的包容性内涵并努力使之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精神资源,能为创建更加美好的惠州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2.
唐跃 《科教文汇》2020,(12):I0004-I0005
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的说法,涉及书法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但是,唐代画家并没有把张彦远的认识付诸实践,他们的姓名落款完全没有介入画面,通常都是隐藏在石隙、树根等不显眼的地方。更有一些书法功力不上台面的画家,干脆把落款题写在画的背面。到了宋代,苏轼评价王维艺术创作时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阐释诗歌与绘画可以互渗互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天地无私,人间有情,崇高而生死以之的友情,更是人间最可宝贵的一种情分。美国诗人爱默生有一句妙语:"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中国人素重友情,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  相似文献   
94.
苏轼是一位全能文艺家。无论是诗词文赋,还是书画,皆取得了杰出成就。其艺术成果内容涉及之广,史上少有与之比肩。即便是美食诗文,于中国饮食文化史上,亦同样具有特殊地位。《鳊鱼》《惠崇春江晓景》诚为美食诗之代表作,以二诗为例,析其要义,解其内蕴。因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故极具重要的警世意义。  相似文献   
95.
宋代,是庐山文化发展的鼎盛期,其中,与苏轼关联的内容极为丰富,散见于各种史料典籍。较全面地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学术性文章,就笔者涉猎范围,仅见之于胡迎建先生《苏轼与庐山》一文。惜其存在若干舛误和遗漏。本文拟就此试加梳理、考辨,以期尽可能复原苏轼庐山游历活动的历史拼图。  相似文献   
96.
苏轼提出了"君子如水,因物赋形"的人格理想:不自为形而变化无方,看似随和柔顺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着酸成众味,外若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  相似文献   
97.
粗心的害处     
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书,而且还有一个特点:速度很快,大有"一目十行"的感觉。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我的"功力"日益加深。一部大块头的三国演义,三两天就"解决"了。可是爸爸、妈妈却说我看书不太认真。不过,他们的提醒我并不在乎,我一直保持着这种看书方式,直到那件事发生……那是一个暑假的周末,我在街上闲逛,在一个角落旧书摊上,我随手拿了一本《古  相似文献   
98.
苏轼虽一生坎坷多难,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文章先从苏轼的生平写起,介绍其旷达的表现方式:哲理地思考人生和放达地寄意山水,再写苏轼旷达的思想根源是其以儒为主、兼容佛老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9.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初到黄州》一时感叹,何尝不是吾辈终生头痛之事?好在口腹之欲,不难满足,粗茶淡饭,似水流年。  相似文献   
100.
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写于王安石和司马光新旧党激烈斗争时期,当时苏轼不愿卷入争斗,自动请求调任地方官,由杭州调到密州。章属于杂记。先议后叙,语言简洁,结构谨严,行疏密有致,体现了作随遇而安、超然物外、旷迭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