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1篇
教育   592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学子》2004,(7):13-13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笔名叫悄吟。  相似文献   
82.
萧红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呼兰水的灌溉下孕育出的文学女神,在她的笔下充满着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态理想社会的寄寓。管窥萧红的作品,在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描绘中能看到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在人与自然环境的书写里,凝缩着其对和谐共生生态观的呼吁;在对童年生活的后花园的回忆下,录刻着生态理想社会的缩影。总之,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研究萧红的创作,对准确理解萧红创作的心理机制、重新发现文本的新意义、弥补新文学创作中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空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3.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84.
姚华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58-60,82
《呼兰河传》的魅力来自萧红对叙述视角的自觉选取,多方叙述视角的选择与变换,使得文本超越了自我故事的讲述层面,上升为对人类生存本真状态的文化关注。本文拟通过解读《呼兰河传》叙述视角的途径,探寻文本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8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小说创作独具一格。其独特性除主题因素外,还表现在艺术风格上。萧红小说艺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形式、文体风格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6.
《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是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之间的精神传递,是两个天才女性激情碰撞的心灵对话,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寻,是真正自觉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并启迪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87.
将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新鲜事物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古诗词、外国名著、散文等方面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虽然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带来很多积极作用,但是其应用还是需要适当,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会使教师失去主动教学的积极性,容易在教学中忽略读写练习,而学生则容易形成惰性失去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88.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9.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横跨双重文本的创造者。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相互叠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萧红小说,也凸显出这位女作家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0.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东北乡民死寂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表现了她对社会人生以及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索,从而使她的作品中充斥着生命悲剧和女性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