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三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  相似文献   
82.
在2015年“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董子思想与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与会学者认为,董仲舒与孔子、朱子并称儒学三大巨擘。他借助外道而不离儒宗,构建富有活力的思想体系,其创造性手法值得当代哲学人借鉴。董仲舒的生卒之年,有学者提出两个区间说,即生于高祖初年,死于元封四年以后、太初元年之前。与会者澄清董子本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成见,强调董学研究历史叙事与哲学叙事应该相互借鉴。今天研究董学要有担当,为创新国家治理体系贡献知识力量。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继续引起学者争议。  相似文献   
83.
董仲舒与陶渊明皆有"士不遇"题材的赋作传世,然而二者的境况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对"士"与"不遇"的界定来探索董仲舒、陶渊明二人自身"遇"与"不遇"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84.
一、汉初道家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言行一致观念司马迁曾概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当时因窦太后笃信道家而使朝野流行黄老之学,连朝中大臣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相似文献   
85.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经孔门弟子后学继承发展,体现了倡仁礼、重修身、重教化的德性政治光芒。而到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特别是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方学术,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纲纪观念浓重,呈现出强烈的威权政治色彩。西汉儒生在儒学的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对儒学做出了新的改造,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6.
董仲舒作为汉代群儒之首,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他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董仲舒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其神秘的唯心主义成分要予以批判,但也要看到他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合理性的一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7.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8.
董仲舒假托春秋之义,从"屈君而伸天"推导出"限君"与"伸天"的政治伦理制衡机制.在这里,他的第一重意思似乎已经完成.循此设计理路,他进而以阴阳五行说与中央政府的基本组织结构相比附,设计出第二重意义上伦理制衡机制.至此,他完成了"以天限君"与"五行生克"的政治伦理逻辑的推演与建构,试图以此为汉武帝的改制提供新的政治伦理思想和范式.  相似文献   
89.
人性未善,待教而为善,这是董仲舒思考教化何以可能的逻辑起点。在他看来,"未善"的人性是个"质朴的东西",它包含着潜在的"善质"和"恶质"。教化在潜在的"善质"和"恶质"向现实之善恶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使潜在的善质转变为现实之善,另一方面抑制潜在的恶质转变为现实之恶。而这个"未善"的人性对应的是广大的"中民之性",教化好这一部分人,对于大一统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文章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唐律疏议》中的表现,发现其对立法指导思想、司法活动、立法诸方面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