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龚银秀 《知识窗》2011,(2X):45-45
<正>新世纪开始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恶搞梨花体""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汉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现代汉诗应该是  相似文献   
12.
正在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还应凸显诗歌的人文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让流传千年的诗歌依旧可以在当今学生心中彰显出应有的魅力。一、反复吟诵,感受诗歌音韵之美"诗言志",诗歌的本质就是诗人情感的诉说,是包含着情感的吟唱。因此,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应当是诵读。中国的诗歌非常讲究音韵之美,通过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的情感是相协调的。诗歌的音韵之美,不仅是一种美的外  相似文献   
13.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相似文献   
14.
魏小东 《成才之路》2014,(20):76-77
浓郁的抒情色彩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与数千年文化注重情感寄托的内涵息息相关,“诗言志”的传统是中国文化发展中优胜劣汰后的必然选择,是生命力最强的文化品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突出了这一特点,“抒情”基调成为这一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抒情主人公的可亲可近。“我”是文本的主体,且不断用各种方式表达着自我对世界的情感态度,这种唯美的触碰都是主人公人格自觉的追求,毫无功利、明净大胆的“爱”成为文本中主人公的生命全部,恋土的艾青、思乡的余光中、咏残损的手掌抚摸满目疮痍土地的戴望舒、深情爱国的舒婷、爱祖国、恋故土的莱蒙托夫和回望故土并唱响寻根之歌的休斯,无一不是把“爱”视为生命的鲜活形象。对于已经饱含感情且具备各种情感体验能力的九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文本无疑有着极强的亲和力,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模仿空间和吸引力,这些抒情性主人公会成为他们精神世界里最熟悉的人,甚而达到彼此的统一,这个“人”纯然成为他们的化身,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给学生提供了静观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自我的印象更加深刻、更加清晰了,能够产生自我“审美对象化”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尤以词、诗创作闻名于世。她的词反映了她童年的憧憬,少女的情怀,初恋的生  相似文献   
17.
先看一则我在从教生涯中遇到的事例:班上有一名语文成绩非常好的同学,在一次大型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部分交了白卷。事后了解到并不是这位同学不会做,而是不愿意做。原因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学生完全沉浸于优美的意境之中,但是出的题目不是让概括大意就是让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美被这些命题破坏殆尽。  相似文献   
18.
“志”再议     
萌发于《诗经》的"诗言志"作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其含义一直存在争论,或谓言志即载道,或谓言志即缘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志"字意义的不同界定。笔者以为,后世根据对《诗经》及"志"之含义的不同阐释,实际上将"诗言志"分成截然相反的载道和缘情两个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心里,颍川女士原本是一位以国家为己任的经济学家和政策研究专家,但当读到她交给我的诗词,从事出版工作10多年的我还是大大地吃了一惊,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散文的阅读     
诗言志.主要是通过意象的组合来呈现的。小说.则有人物形象及相关的故事情节。相比之下,散文中所写的多是印象。包括一些细节及场景等。因而散文的阅读也就得面对这些印象、细节及场景。先说印象,比如鲁迅的《从百革园到三味书屋》中所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问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