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76篇
体育   681篇
综合类   21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综述了近年来用于调理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各种措施,包括营养补剂、中医中药和免疫调节药物。其中着重探讨了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即草分枝杆菌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运动性贫血严重影响着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和健康,制约着运动成绩的发挥。而少年体操运动员由于年龄和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易发生运动性贫血。主要探讨了少年体操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3.
运动可以使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同的适应效果.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有助于人们愈加清楚的认识其相关机制,并将有助于理解在相同的训练手段下不同个体之间出现训练效果上差别的原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心血管系统运动性适应与基因多态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高校校园自杀、猝死等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和处理对当事人亲属、关系密切人群以及学校师生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如何根据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相关人群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和积极引导工作,对于有效控制事态发展,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确保校园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分析篮球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前提下,总结出几种判断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方法:生理指标测定法、自我感觉、一般观察法。提出几种有效的恢复手段:教育学恢复方法、医学生物学恢复方法、合理的营养补充、心理学恢复方法。以期为运动员训练比赛后疲劳的诊断和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6.
运用电刺激的方法研究未经训练成年男性的急性运动性疲劳机制。结果表明:在疲劳性伸膝运动后,最大随意收缩力下降17±15%(p<0.001),中枢激活水平从88±7%下降到84±6%(p=0.001),M波波幅基本不变,但电刺激诱发的最大颤搐张力和最大张力上升速度明显降低,半舒张时间延长,激活后增强效应(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下降19%(p<0.001)。疲劳过程中平均肌电图-力矩比值升高。结论:在未经训练成年男性间歇性大负荷运动导致疲劳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及肌肉本身均参与了运动性疲劳的形成,肌肉的兴奋性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收缩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57.
<正>运动性腹痛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直接影响了体育活动的进行,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并且在学生中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出现畏难、畏运动的不良  相似文献   
58.
阶段训练周期中优秀重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击剑运动员阶段训练周期中Hb、CK、BU、T、C、WBC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指标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实验对象与方法:8名广东省男子重剑运动员,在阶段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结束后次日早晨7:30~8:00抽取肘静脉血,进行各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Hb比赛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CK 8周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U无显著性变化;T4周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皮质醇比赛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白细胞在整个训练期间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红蛋白、睾酮随着运动负荷的递增而下降,随运动负荷的减少而回升,能准确反映训练负荷的变化曲线;肌酸激酶对肌肉的训练负荷较为敏感,在运动负荷突增时急剧升高,血尿素的变化不明显,这和影响它的因素较多有关;整个训练期出现3个运动性疲劳期.  相似文献   
59.
运动与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中机体氨代谢增强。氨的主要来源: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为骨骼肌的嘌呤核苷酸循环,长时间力竭性运动主要与骨骼肌大量摄取支链氨基酸有关。运动强度递增及长时间力竭运动,骨骼肌产氨增多。短时间力竭运动血氨与血乳酸的浓度呈正相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亦与运动后高血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血氨可以用作评定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度、运动员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运动训练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0.
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无创痛艾灸缓解和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探讨无创痛艾灸对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后的心率、皮肤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率、血乳酸、血氨等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无创痛艾灸对大学生运动员运动后反映运动疲劳程度的指标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无创痛艾灸能够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运动性疲劳,其可能的机理是调理脾胃和益肾壮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