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是古代送别诗中的极品。而据此诗谱成的古曲《阳关三叠》,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对于古人所作的这样一首极负盛名、饱含离别深情的诗作,怎样走进十岁左右的孩子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那情、那境、那匠心独具的结构及语言魅力呢?课前我查阅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了多处链接拓展,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走近作者。  相似文献   
92.
一.在语言上精于雕琢,使读者感受到作品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黑格尔曾说:"戏剧把一种本身完整的动作情节表现为实在的,直接摆在眼前的,而这种动作既起源于人物性格的内心生活,其结果又取决于有关的各种目的,个别人物和冲突所代表的实在性。"戏曲的抒情艺术必须是从语言层面有目的刻画开始的,这种目的就是使完整的动作情节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中面向受众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   
93.
推荐理由:此课教学构思独特,方法巧妙,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极具张力。尤其是在比较之中扣诗眼、悟诗情的教学方式值得称道。——钱正权  相似文献   
9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四首》包括《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5.
徐兴华 《文教资料》2010,(21):58-59
抒发送别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引导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别离之怨和相思之苦,并从中可以看到唐人表达伤感的送别之意象,感知不同的送别情感,能通过众多的送别诗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  相似文献   
96.
吕伟超 《师道》2009,(5):40-41
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别离,作为教师,我对此体会尤深。每到毕业季节,校园里吟唱最多的,是一首叫《送别》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从青年学生的口中唱出来,有那么一点儿哀愁,却又不显悲伤;有一点儿惆怅,却有一点儿向往。  相似文献   
97.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集中那些赠别友人的抒情绝句也名重一时,这些诗因构思精巧、造境新奇、情意真挚委婉而引人共鸣,在古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送元二使安西》和《山中送别》,即是王维送别诗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98.
崔伟 《网球天地》2013,(10):88-88
中央国家机关网协副主席、外交部网协主席、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即将出国履新。在9月8日结束的中央国家机关2013“中国华能·公仆杯”网球团体赛甲级比赛中,外交部代表队勇夺冠军,为翟部长送上了最好的离别礼物。  相似文献   
99.
王珏  王穹 《广东教育》2007,(3):47-48
一、读诗——实现“二个定位”定位诗歌类别。诗歌按题材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和写景抒情诗七种常见类别。可从分析诗题和意象入手定位诗的类别。  相似文献   
100.
<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水已渗入到了中国人文化思想意识的深层。哲学家以水说理,政治家以水论道,文学家描写水、吟哦水、歌咏水。水仿佛是人们旷古不衰的谈论主题。古代文人喜爱水,水的意象大量出现在古代诗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