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679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49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美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谢赫创造性地将绘画理论同中国哲学紧密相连,为绘画美学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取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解读《古画品录》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表现出由儒转道的倾向,但是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92.
地震遗址遗迹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四川蓬勃发展。文章首先对地震重灾区汶川县水磨古镇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制约水磨古镇旅游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客源地高度集中后继发展乏力、景区组织管理无序影响旅游形象和游览体验、旅游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效益低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支撑能力不足四个方面,最后提出了水磨古镇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3.
许慎《说文》对"亼"的解说,历来受到学者的质疑。但由于缺乏文献用例,无从印证其音义。考之于甲文、金文字形以及"亼"所从之字,确证"亼"实为"口"之变形",口"既可是人之口,又可为动物之口,还可作器皿之口。由于契刻的缘故,曲笔常呈直笔,故"口"一变为△,再变为"厶",终变为"亼"和"亽"。许慎未能准确释读此字,导致对从"亼"之字的解说,大多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94.
《古诗十九首》在意象群的使用上,注重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类意象词的使用。这既是对《诗经》的继承,亦是对《诗经》的发展。其使用的各类意象群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形成的整体意象群是鲜明、生动而深刻的,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在意象群的运用中,其多化用前人诗句,多植入传统故事,多叠字、叠词等手法,给予后人诗歌创作以极大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95.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互动构成对科研成果的吸收主体,与此相对应的客体则是由史料学成果、义理学成果和关系学科成果构成的核心课程资源。这种主客体的互动首先体现为一种基于类型区别的科研成果选择机制,并且最终凭借基于课程活动的吸收体式实现科研成果的吸收转化。  相似文献   
96.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97.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书中体现了辑录体的编撰方法.从目录的辑录体出发,结合<经籍考>,说明了辑录体的定义、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98.
英语一直吸收融合各种语言,文章简单记叙了三种外来语凯尔特语、拉丁语、斯堪的那维亚语对古英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论古代藏书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书楼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学术文化等方面有着必然的联系,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决定了当时当地不同藏书楼的发展速度、规模和形式,反之,藏书楼本身则因其所包含的特定文化内涵对社会产生反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社会经济发展与藏书楼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扬州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初兴于北宋年间,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乾盛世,扬州书院步入发展的黄金期,衰落于嘉庆、道光后.书院教育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学子自学能力,营造开放与论辩的学术氛围,重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造就了大批真才实学者和学识渊博的师资,并为科举输送了大量人才.扬州书院对丰富当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乏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