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后现代主义与音乐人类学在21世纪学术讨论中产生了特殊意义,它表现为人类社会一种新的、发展了的世界观和生活观.后现代主义作为今天最为前卫的文化思潮,对音乐人类学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音乐人类学进行着深度意识的消解.  相似文献   
62.
保罗·康纳顿在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能和个体一样具有自己的记忆,并通过纪念仪式和身体实践的方式实现其保持和传递。仪式体育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追忆和习得族群文化、信仰、社会风俗、社会规范、族群技术、族群历史等知识的“场域”,在反复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这些知识成为了他们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由仪式的渲染和社会的建构成为了族群共享的记忆。从本质上说,仪式体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以身体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体化的过程,通过体化实践社会记忆得以在操演者体内沉淀,并以此实现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  相似文献   
63.
青少年如何从青春期过渡到成年一直是人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一本以澳大利亚中学为田野地点的教育民族志为分析文本,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有关“成年”议题的相关文献,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澳大利亚作为研究男性中学生在校经验的特点是什么;边缘学生群体的“经验”如何对已有讨论有所启发;这些田野贡献对更广义的理论讨论可能有何贡献。本文认为,澳洲青少年在学校场域中的男性气质建构过程是根植于分类实践的身份工作。青少年赋予了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分要素以符号意义,并借助这些符号和意义搭建与维系群体的边界、自我的认同,以期在千篇一律的学校生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年经验。  相似文献   
64.
Using Cultural Theory derived from Anthropology as a theoretical len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cul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short for technological change). More specifically, using this lens,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approach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namely,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cultural determinism and techno-cultural emergence perspective, is examined. Using findings from three in-depth interpretative case studies, the central thrust is that neithe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nor cultural determinism, will be success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and that what is required is a techno-cultural emergence perspective in the enabling forms of hierarchism, individualism/market, and egalitarianism for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techno-change. Managers should avoid a top-down technocratic or culture-driven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and managing techno-change. Instead an incremental/evolutionary approach with ad-hoc improvisation made to culture and technology over time and space makes for an effective techno-change solution.  相似文献   
65.
西方哲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宇宙本体论、理性本体论和人类学本体论三个阶段,其美学和悲剧理论也进行了同样的嬗变过程。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在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美学话语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阐明悲剧的内在本质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6.
在现有的研究范式中,一方面难以避免教育评价思辨研究的后果,另一方面实证取向的研究路径易忽视教育评价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因而寻求一种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研究取向势在必行。人类学自身“文化”的立场、追根溯源的阐释方式以及参与式行动等鲜明的研究特点,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教育评价的传统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67.
Following recent works that have underlined the increasing search for liquidity in economic exchange, this article studies how illiquid forms of money are converted into liquid forms by corporate finance actors. In the name of ‘shareholder value’, the various forms of value generated by companies (such as ‘trade credit’) tend to be increasingly transformed into liquid forms of money that are easily dis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cash flows’). Describing this phenomenon as an example of what anthropologists of money call ‘conversion’, this paper highlights how such a conversion process was necessary fo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hareholder value’ policies in corporate finance. Considering documentary sources and interviews with consultants, auditors, and private equity fund managers involved in ‘cash flow’ optimisation practices, this paper details this conversion phenomenon and shows how it has relied on the historical elaboration of specific metrological, technical, legal, and moral norms.  相似文献   
68.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中山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为例,对中美两所高校人类学专业的文化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人类学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课程目标方面,相同点表现于,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皆重视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培养。不同点为,中山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皆重视对学生专业化的培养,而密歇根州立大学在本科阶段注重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生阶段才注重学生专业化的培养;在课程内容方面,两所学校的基本文化知识内容基本趋于一致,且均重视方法性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差异性表现于:(1)中山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强调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重点不同。(2)课程内容涉及的研究视域不同。(3)主要授课形式不同;课程设置形式方面,两所学校以专业必修课为主要形式;课程开设的物质基础方面,两所学校皆有完善物质设施、设备和经费保障。进而,基于两校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就我国体育人类学课程设置从目标、内容、设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9.
教育人类学在国外已有长足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己走完学科萌芽阶段,正由非学术化阶段开始步入学术化阶段.中国"书斋式"教育研究存在诸多弊端,而人类学注重实证,强调"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恰恰对医治这些通病起到建设性的"文化治疗"的作用.人类学田野工作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有三:扩大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充实教育研究的方法及视角和丰富教育研究的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70.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人类学在中国异军突起,以崭新的学科视野参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中国特点的学科意识,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范式和教育学科体系,推进中国教育学科转型,在创新中国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发展新的教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