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7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71.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影响的美学家和美育实践家。他全面吸收了德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康德美学思想的精华,提出并论述了美的普遍性和超脱性。对文艺进行中西方比较,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较早的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艺术的起源。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学说,并反复加以论证。他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中国美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2.
元话语实现了语言交际中的人际及语篇功能,有助于显示无意识的语言选择和社会语境的关系。分析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来阐述元话语对特定语境的构建和体现功能,说明元话语在交际过程中传递着与交际情景有关的语用信息,在特定语境中对于表达发话者的话语意图,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蔡邕的《铭论》是对铭体发展史的首度系统总结,其《铭论》体现了铭体文的载体意识、功用意识。他的碑铭文对歌功颂德类铭文前散后韵体式进行了规范,后人纷纷仿写他的碑铭文。  相似文献   
74.
岳爱华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43-44,51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篇中着眼于“采”,明确地将“情”“采”熔铸成“情采”这一独立的美学范畴。从哲学角度看,刘勰认为“采”与“情”同样出于天道自然,肯定了“采”是文章的本质属性;从魏晋文学现实语境看,刘勰看到了情采两伤的文学现实,并在致力于追求“正采”的努力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情采”观。  相似文献   
75.
蔡京在宋徽宗的支持下,创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从中央至地方,从养生至助葬的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缺乏稳定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弊端丛生等不足之处。以发展的眼光去考量,蔡京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改革和贡献理应后人给予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6.
本文试图将心理史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中,希望通过对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改革过程中动机和行为的分析与探讨,拓宽中国教育史学研究的视野和思路,扩大中国教育史理解的范围,增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生动性。并希望通过这种研究,能对当今中国教育和教育者,提供某些新的启迪。蔡元培提出的培养“大学问”家、树立新的学风和建立民主化、制度化的大学组织等重要观点,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7.
蔡絛撰<西清诗话>甫成即遭政敌弹劾落职,此事误导后人对<西清诗话>发生了一些误解,一直被简单化为独尊元祐学术,实乃自宋迄今之误会.此书为蔡絛待制徽猷阁时自撰,其内容无关政治,唯载唐宋名贤诗话诗事,并非"独崇元祐之学".其论诗首重情致,论诗人颇具见识,所载诗事富有史料价值.蔡絛又有<百衲诗评>一篇,以唐宋14位诗人为生平宗师,持论公允.  相似文献   
78.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对德育多有论述 ,并形成了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他认为德育是强兵富国的需要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中坚”地位 ,“自由、平等、博爱”是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蔡元培的德育思想体系对当代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9.
蔡先生"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可按三个来层面来理解一是教育层面,即教育要有独立的资格;二是学术层面,即学术当自由;三是价值取向层面.即在总体上追求进步,反对倒退,不是无原则的"和稀泥".  相似文献   
80.
以儒家为主干之传统教育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德性”和“道问学”,前者主要是指“发乎本心”、对性善的发挥与坚守,具体表现便是孝悌之道,由此推广开来便是仁民爱物的实现;后者虽然与向内反省之“尊德性”不同而表现为“格物穷理”,但这只是对本心的穷理、对性善的探究、对诚敬的融会,可谓修养学问的他种途径。对于师德楷模的种种说法只是传统“圣人理想”的现代演化。近现代以来,传统思想遭遇了前所未有之重创与反省,其具体出路在于蔡元培先生所提出的“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德性要体现于德行中,公私德分明并尊重私德,研究高深学问为大学之根本宗旨,探究学理并引导学生生发对学问之兴趣进而培养学问人格,为首要之师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