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53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7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汉人引经决狱深刻反映了秦汉之际儒、法两家融会合流的趋向。入汉以后,儒家思想以经典形式不断对政治和法律进行渗透与改造。哀平时期,《诗》学取代《春秋》,《诗》成为当时官方决狱断事的理论根据和“法律”依据。经典的诠解归根结底是为皇权服务的,曲意解经,牵强附会,实为人治之一大弊。  相似文献   
12.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先秦诸子书成书较为复杂,其中的一些有增加、补缀的成分。柳宗元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质疑,写下了多篇辨伪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信奉儒学、融汇佛学、贬低道学;继承了《春秋》学派之疑经思想、反对经学中的章句师;拓展了辨伪方法,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浸透着仁爱精神的伦理法学思想体系,提出了一整套旨在维护礼治的"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倡导德治的"为政以德"的德治观;注重人治的"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天进一步对之加以总结、发掘和探讨,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李绅的诗歌体现了唐代儒道释三家并兴对文人士子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其中,儒家追求功名业绩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在李绅一生中占主导地位,远远超出道佛二家对他的影响。积极入世、求为世用的儒家思想在他诗中主要表现为忠君、爱民和仕宦情结,李诗中偶尔流露出的退隐思想、明哲保身之道则折射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当他对现实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时,也会把目光更多地转向佛教教义,从中寻求解脱,希望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17.
推进现代德育及其现代化建设,必须对传统德育加以批判的继承。不可忽视的是在对其进行继承的超越过程中,对传统德育的认识理解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主流认识中存在着共时态层面传统德育研究的窄化倾向与历时态层面儒家德育研究的泛化趋势,以及大传统德育与小传统德育的两种不同认识。此外,也存在传统德育与德育传统的混淆以及对“传统德育”这一学术基础用词的错用甚至是滥用。这些共同构成了重话传统德育的现实机缘。  相似文献   
18.
A predicament faced by students who fail academically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societies, such as Taiwan, is being obscured by studen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ssessment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there is a trapping effect of effort for these students. They are trapped in a dilemma between ‘feeling bad’ (emotional distress) for exerting too much effort and ‘being bad’ (negative image) for making little effort. Such a dilemma may be worse in the domain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in non-academic domains like the arts, with the former being more directly related to children’s dutiful fulfilment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Two consecutive studies – a scenario experiment with 700 subjects and a survey on past experiences of failure with a sample of 190 – were conducted. The results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that effort becomes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students who failed.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either ‘feel bad’ or ‘be bad’ after failing academically compared to performing poorly on non-academic activities.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further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作为权威话语的儒家思想,不仅在《水浒》中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印记,并还以君臣、父子这一整套纲常秩序建构起小说的重要思想根基,具体表现为“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夫权至上”三方面。而在执着认同之余,小说对儒学也进行了大胆质疑及至无情颠覆。但这种反叛与颠覆,并不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与交接,而总是表现为理性与暧昧、庄重与谐谑、儒雅与痞俗——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抗衡。  相似文献   
20.
钟璞  刘美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35-37,50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是在“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欲之精神自由;而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与其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理性的占有之物质(包括制度)自由。对道家文化之自由与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作一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更全面地批判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