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9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8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51.
程中把自己遭谗被逐和对时世的感慨寓于注义、题解、辨证和序文之中 ,从而丰富了《集注》一书的时代内涵。《楚辞集注》成书概述@陈尚敏$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730070~~~~[1]《楚辞集注·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答方伯谟》,《晦先生朱文公文集》卷44  相似文献   
152.
大儒陈白沙是从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和唯一人,陈白沙从祀孔庙的成功为其“真儒”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陈白沙被提议从祀到从祀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除了各种学术上的解释以外,这个过程交织着各种学术的和政治力量的较量,使陈白沙从祀孔庙事件显得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53.
本文认为李二曲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灵原心体论"、"明体适用说"与"知行统一观"三个方面."灵原"主要探究"人体本原"问题,"明体适用说"是由"灵原"本体论推之而出的,"知行统一观"则说明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认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4.
该文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该文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相似文献   
155.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56.
先秦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它们在治国思想上有很多相同之处,“内圣外王”是它们治国思想的共同核心,正因为如此,最终形成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儒道互补格局。  相似文献   
157.
论儒家文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中,大一统的政治社会理想、关于人伦关系的道德观念和礼仪规范、人格修养的理念,抑制和排斥人的个性发展;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学说,与培养竞争意识和精神相冲突;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念、师道尊严的思想,与培养主动性、独立性相冲突。所有这些,都会实施素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8.
曾国藩及其理学宗派,在清政府同治中兴期间,起了重要作用。因功官至大学士者2人,官至军机大臣者1人,官至侍郎者1人,官至巡抚者1人。曾国藩与倭仁、吴廷栋曾有分歧,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团结的、友好的。  相似文献   
159.
以教化权力之争为视角,探讨了儒家教化思想何以从潜伏走向独尊,以及如何植根本土社会而直面异教挑 战,由冲突而融合,不断调适和更新自己的理论形态,从而保证了其主流教化地位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60.
理学诗派不限于宋代,不过成就较大的、研究较为充分的还是宋代的理学诗派。本文从诗学思想、诗歌创作两个方面总结了理学诗派整体研究的成果,重点评介了邵雍、朱熹这两位理学诗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