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93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8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以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为例,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作比较,反思学校德育。提出学校德育要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既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又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等,从而彰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972.
西方的"中国形象"从古至今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形象影响着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接受。林语堂以其丰富的西方学习、生活经历对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的"中国形象"非常熟悉。他知道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也知道西方人接受中国文化的方式。因此,他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西方的"中国形象"进行吸纳和利用。从小说《朱门》可以看出林语堂是如何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西方的"孔教乌托邦"形象加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973.
本文对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典型的符号崇拜现象,即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研究。符号巫术主要盛行于原始社会,而符号迷思则主要流行于消费社会。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符号巫术的概念,对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74.
与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递传播观相比,仪式传播观开辟了新视角。仪式传播突出了信息接收者的主体性。同时,又将接收者带入传播的仪式氛围,使其丧失主体性,达到对接收者的精神控制,从而建构传播发起者希望的秩序状态。此外,作为仪式传播客观效果之一的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仪式传播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75.
“礼物”:仪式传播与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仪式传播包含仪式本身作为传播和仪式化传播两个层面。礼物是仪式传播的一种形式,礼物交换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而这种意义正是人们认同的诉求所在。  相似文献   
976.
张星鉴的<国朝经学名儒记>是继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之后对清代经学家生平及学术成就的又一次较为系统的总结.文章对<国朝经学名儒记>的内容和版本进行了梳理,并通过与<国朝汉学师承记>的比较研究,指出其价值与不足.  相似文献   
977.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8.
孔庙学刍议     
孔庙既是专门用于祭祀孔子的庙宇,同时也是几千年封建社会社会教育的象征和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崇拜信仰的标志。因此,它不仅在曲阜,在海内外也广泛建造存世。孔庙文化是一个多维化的结构,从儒庙建筑群到祭孔大典,再到庙宇文化遗存和庙学合一体制,一直到孔府档案典籍、衍圣公及其职能承担等,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儒庙历史文化体系。从这一体系出发,创建独具特色的孔庙学,不仅是深化孔庙研究、拓展儒学研究的需要,也是孔庙科学义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79.
钱玄同和顾颉刚是辨伪、疑古运动的领导者,辨伪要涉及儒家经典,二人对儒家价值观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加之“超今文”的方法以及寻求古史真相的致思,决定了他们只注意经典中可验证的人和事。而经之为经,主要在于丰富的义理内涵,对义理的忽略使其研究有所缺失。  相似文献   
980.
对人的不同理解和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是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呈现各种差异的前提,仁与爱分别是两者最核心的概念,仁植根于人性与人伦,爱源于上帝与神性;仁有差等,爱无差等;仁的实现依赖人自身的努力,爱的实现要靠上帝的恩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