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138篇
科学研究   7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景观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黄河引水枢纽水源沉沙池改造景观工程为载体,对一线园林工程的整体施工工艺流程做了一系列横、竖向及图表的归纳和总结,通过现场实际的具体调控和问题及对策的分析论证,为景观园林工程的组织与管理在应用中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为实现精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阐述,结合绿色基础设施的理论方法研究城市河道景观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探索城市河道水系生态网络与开敞空间游憩骨架的建立,以期实现"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共融共生,为建构我国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面对着1980年代以降因为全球化、现代性所导致的城乡平庸、恶质发展,海峡两岸许多地方需要新的方法去考察、理解自身的时空变迁,以便重新建构地方自身美丽的地景与迷人的特质。为此,亟欲催生强调历史地理与建筑之间具有紧密互生关系的历史地理建筑学,以便呼吁区域研究与相关实践中必须被重视的文化总体性。立基于在泰顺、石碇等地进行地方研究及其实践所总结积累的全盘性经验,强调地域性的重要与内容,揭露其自然展现为文化地景的状况;简述空间结构图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所将具有的知识论与方法论功能,说明置入地方文脉之修补式规划设计的实践方法。历史地理建筑学为当前魅力人文地方的发现与重建提供可资攻错的参考性基础。  相似文献   
54.
园林管理作为园林美学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维持园林的正常运转,使园林美得以长久地完美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内容首先是对从业职工的管理,培养园林职工的园林美学意识与素养,其他还有花木种植管护,各种设施维护,园林环境的清理,对游客导游及生活服务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55.
赵永 《大众科技》2012,(7):77-79
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是业主及施工企业等参与建设的单位用系统科学理论对项目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管理,其基本任务是进行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目标控制。文章对影响园林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质量、成本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6.
展子虔的生活年代应在公元 5 5 0— 6 2 5年之间 ;他的绘画 ,在人物、车马、宫殿寺观、山水树石等方面无所不能 ,其人物画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唐代产生的影响 ,比山水画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7.
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野外调查、航片解译和农户调查,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不同时期(1995、1977、1984、1993)亚热带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变革和农作系统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景观单元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案例研究。指出,景观格局变化受大尺度因素和小尺度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庭院中树篱和林地以及农田边界可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景观单元,稳定这些景观单元可能是景观生态及农作系统持续性管理最重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8.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阐述了持续发展与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从下述5个方面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在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即综合整体性、尺度性(时间尺度、空间尺度、重点尺度)、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空间镶嵌稳定性、空间格局评价、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分析)、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与适应性、人类的影响)以及多重价值与多目标性。  相似文献   
59.
生态保护背景下奈曼旗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根据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理统计方法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生态保护背景下科尔沁沙地奈曼旗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新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奈曼旗草地防护林面积,退耕还林面积,以及植被恢复的面积皆有明显提高,尤其是林地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增幅达186%;同时,人口增长,耕地需求扩大,造成土地压力过重,因此,局部地区毁林开荒,滥垦草地,导致土地退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此外,水稻的引种,大面积的河滩被开发为水田,从而导致水域减少。从景观格局的变化看,林地最为显著,随着斑块数目的剧增,其景观破碎度由0.0178上升至0.1246,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破碎度也有所升高,而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景观破碎度稍有降低;分维数分析表明,林地的斑块形状日趋规整,其它地类变化不甚明显;草地、耕地、林地,以及未利用地间的相互转化,尤其是林地的迅速增加,使林地的景观优势度由0.0336上升至0.1488,是原来的4.4倍,而其它地类的优势度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就整体景观而言,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皆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60.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广泛采用的政策措施。我国的生态补偿措施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的起始阶段和90年代末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起始阶段,我国主要是针对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森林的公益性进行探索性补偿;在快速发展阶段,补偿范围拓展到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农村新能源、农田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政府投入力度也明显加大。从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实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补偿范围过窄,融资渠道单一,补偿标准不合理和基础性支撑制度缺乏等。基于这些问题并参考相关的国际经验,本文提出了逐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制定科学的生态补偿优先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因地制宜确定补偿标准,使监管与评估社会化,以及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的基础支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