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3篇
教育   138篇
科学研究   7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采用GIS和RS技术手段,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景观结构、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和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三个角度,对神农架牛场坪滑雪场景观生态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状况进行评价,通过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优势度等量化计算及比较分析,预测神农架牛场坪滑雪场建成后对所在区域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程度,评估项目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王维对自然景物和人生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山水田园诗的创造中,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描写的对象,始终是能够表现他内心平静以及能够给他内心带来平静的事物.在意境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善于描写闲适无我的境界,善于营造空寂清妙的氛围,表现了他对空寂清妙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83.
在对2010年《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之重要价值、编撰原则及基本框架解读的基础上,揭示了教育技术领域的现状:教育技术专业的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流大学在教育技术研究版图中正在重新崛起,教育技术在学习观、设计观与技术观上正在经历深刻变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越来越具有宏观与开放的新视野,致力于推动基于系统思维的教育系统之整体性变革;教育技术的发展正在摆脱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线性相关之局限,越来越走向工程化实践;和绩效技术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开始尝试把绩效技术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框架;学校图书馆媒体与资源研究呈现出新发展。  相似文献   
84.
吴中蕃本着对乡土之热爱,写下众多黔中山水诗。其对黔中山水有着自己独特之理解,有着地域特色艺术表现之自觉。其山水情结源于天性之"痴顽"",山水之助"之思想及退隐生活之阅历。由于地域环境影响,其诗呈现出特有之雄浑美、幽深美、奇崛美。其艺术笔法注重工笔与写意之结合,注重移情与理趣之结合,然过分质实而少浑融,得奇句而未得奇境。  相似文献   
85.
马德清的长篇小说《厚墙裂痕》从凉山彝族地区天然景观和凉山彝族民间婚姻、丧葬、礼仪等习俗两个方面再现了凉山彝人生存的真实世界,具有民族志的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86.
儒家提倡积极用世,道家推崇用自然辨证观处世,释家讲究智慧超脱。苏轼在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中,"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用融汇了三家智慧的"旷达"傲视困厄,使"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和谐融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苏轼将"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本文仅从其山水散文中探寻这种苏轼式的旷达。  相似文献   
87.
王家诚《张大千传》尤其是李永翘《张大千全传》均认定1939年冬张大千在成都。散布在世界各地公私收藏的张大千资料表明,张大千1939年冬曾游历上海、香港,其行踪按时间先后排列,组成了完整的证据链。由此亦证明1939年冬张大千创作的《黄山图》是真迹无疑。  相似文献   
88.
活动的设计是以培养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为宗旨,依据新课程标准、新编教材和建构理论,选择《地理》课本"地貌"一章为例,以长白山天池火山为载体,遵循研学方案设计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9.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通过对这首诗三种不同译本的赏析,指出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而译文不仅要准确地翻译出《鸟鸣涧》此诗的意思,还要传神地表达出诗中所蕴涵的意味以及烘托的静谧气氛。  相似文献   
90.
风景画和风俗画描写是中国乡土小说中广泛运用的艺术手法。借助于它们,不同时代、地域、个性的作家们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既有以鲁迅为代表的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又有废名、沈从文对田园风情的向往,还有赵树理影响下的对国家政治的拥护。风景画风俗画在文化与政治,理性与人性的纠缠中被不断地描摹与修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