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71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2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5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面对新要求,新形势,武陵山区要立足于自身的资源优势求发展,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武陵山区的民族体育资源赋存情况做了分析,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做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252.
邝利芬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60-63,85
在五四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女性作家凌叔华以一种客观、温婉的方式对"新闺秀"们的情爱进行书写,显示了与其他同时代女作家不同的强烈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感,其作品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53.
蒋纯祖这一形象的独特意义在于对生命超越的追求。生命超越即实现个性的过程。蒋纯祖的生命超越之路就是个性不断摆脱诱惑与奴役的斗争之路。《财主底儿女们》浓墨重彩地就个性与爱情的冲突、个性与集体的冲突两个方面展现了蒋纯祖的超越之路。这也可以看作是作对“五四”“个性解放”洪流中两个最受瞩目的主题——追求自由恋爱与走向革命道路的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254.
在丁玲后期创作中,她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逐渐觉醒的民众,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干部,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主等形象,涉及到社会各层次。通过对其作田分析,我们看到,作者试图从阶级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从而表达了丁玲的时代男性观——在追求做人的过程中努力对男性社会角色的认同。  相似文献   
255.
卖官做为一种特殊的选官形式,自秦汉至明清无朝无之,而灵帝卖官因其空前性又时常被世人提及。灵帝朝的现状、灵帝少年遭遇及其生母的影响导致灵帝朝规模空前的卖官现象的产生,如此规模的卖官给灵帝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256.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257.
丁玲的编辑思想主要表现于三个方面:对于作品追求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实行大度与宽容的编辑方针,主张以文艺的形式对现实展开原则性批评.丁玲的编辑思想与政治要求潜存着裂缝.  相似文献   
258.
在中国现当代学史上,自我意识极强的丁玲无疑是一个最具悲剧意义的作家。纵观丁玲一生的创作与生活,表面上,她强烈的自我意识时而高涨,时而隐遁;但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环境怎样,其自我意识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这种变异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学创作。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相似文献   
259.
"一代才女"林徽因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备,她在建筑、文学等领域都获得了一般专业人士都难以企及的非凡成就.然而在许许多多灿烂光环下,缘自她的家世、婚恋、病魔,她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生与死的激烈冲突中,始终无法掩饰内心深处的孤独本质.  相似文献   
260.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从结构安排到人物的设置与刻画 ,都显示出农村阶级关系与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表现出了作者的洞察力与分寸感 ;在发掘农民的革命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了农民的精神创伤 ;在农村巨变的社会题材中 ,展示出较大的心理空间。语言在大众化、生活化方面颇为成功 ,但艺术结构不甚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