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8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勇 《天中学刊》2004,19(3):10-11
毛泽东早期只是认识到一般资产阶级的共性,尚未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性。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又把中国资产阶级当作了革命对象。但是,在他作为民主主义者进行反对列强军阀的斗争时,曾提出并实施了联合资产阶级的主张。这一思想与实践,为他在党内最早创立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正确理论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指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态,也就是其主体部分和“活的灵魂”已经形成。从这一判断标准出发,在详细考察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和理论贡献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反对本本主义》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3.
193 5— 1 943年间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季米特洛夫与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有分歧、有合作 ,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主体性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他的主体性思想贯穿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毛泽东一生的实践历程与他对主体性的独特认识与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科学论述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内核、基本构成要素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思路,成功解决了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如何确保先进性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 ,而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 ,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党员成分主要来自农民,党的活动集中在农村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了党的先进性与党的阶级性,党的阶段基础的广泛性与党员的先进性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加强组织建设,从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党建学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其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贡献是三个方面: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从第三代到第四代的整体过渡.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些贡献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民族文化观的形成经历了探索、萌芽、发展和成熟几个时期。毛泽东在对中国文化的探索和重塑过程中 ,注意将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并主张文化的重塑应同革命理论的建设相结合。他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论毛泽东外交战略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外交战略大体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其战略思想可以概述为“一边倒理论时期,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时期,一条线、一大片理论时期”。毛泽东外交战略的三个基本特征是:(1)制定外交战略的前提或对时代特征的总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是时代的主题;(2)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和支撑点是独立自主;(3)贯穿于毛泽东整个外交战略中的主题是:维护国家的安全,捍卫民族的尊严。毛泽东的外交战略为新中国赢得了安全和独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过于注重国家安全问题,而忽略了国家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