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617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200篇
综合类   63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采用调查访问的方法,结合教学体会,分析了体育系新生学习体操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教师应采用积极的对策,调整学生学习体操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并联系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93.
试论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传峰 《体育科研》2000,21(2):11-13
本文通过对目前高校大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的类型、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和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94.
体育教学如何增进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樊新生 《体育学刊》2000,(2):99-101
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测试,试图了解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5.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运动项目。最后提出体育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6.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郁达夫两位作家在描绘人物的内心裂变,渲泻潜意识,通过环境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表现出了一致性。而陀氏多以震撼人心的事件、用“再现”的手法展示人物心理;郁达夫则以貌似平常的事件、用“表现”的手法展示人物的心理,在这些方面两位作家又表现出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7.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积极发挥辅助性作用,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意义,了解图书馆的独特优势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努力做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998.
师生心理关系是师生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体现,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实践过程的成败。本文以体育教学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建构要素为基点,分析现实体育教学师生心理关系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建构新策略,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9.
本文以教育理论为依据 ,对当前关于“素质教育”分类讨论中的“身心健康”的聚类与体育的关系 ,以及理论界不少学者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扩展为体育内涵的提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讨论 ,认为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应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进健康。  相似文献   
1000.
试论健身操的“健心”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身操以其良好的“健身”效应已为公众所接受,文章则试图从健身操对参与者的身心发展、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促进社会交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它在健身的同时所具备的“健心”价值,以使人们明确意识到健身操不仅仅是一项健身运动,而且它还能有效的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