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69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2.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13.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4.
文学翻译是动态的,它必须与时代、人类的精神和语言的发展同步.人类的理解水平、精神需求的水准、语言发展的进程等是文学翻译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内涵.<道德经>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被世人瞩目,随时代发展,我们有必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阐释其思想,这就是典籍重译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5.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相似文献   
116.
海德格尔就西方传统思维模式走出困境做出思的努力,其意指诗意运思的道路即老子之道.然而,笔者认为,在最本原的层面,老子之道实相通于海氏存在论,而其诗意运思之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与老庄达于道境界的体悟之途有可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17.
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法律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传统的儒家文明;二是来自西方思想的滋养。他的法律思想围绕着自强的目的,在宪法观、改革繁琐的律例、国际法观以及改革刑法及诉讼法方面都有创新。作为“亦新亦旧”的沿海知识分子的典型,王韬的法律思想也呈现出新与旧相互冲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8.
论老子哲学的“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对其“道”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路,即道是对生命本真存在的体悟。“无”在老子道论中具有核心地位,“无”是道的超验性的指称。因此,道之“生”,并非宇宙论的化生,而是出于生命的体验,其本质就在于“无”之生,是“无”之心体对万物的当下成就。以“无”为本体的“无—有”一体化运作形成道的内在结构,“无”在“言”出“有”中踏入了超验性与经验性的两难境地,而“有”对“无”的当下回归使物我保其真性。在这个结构中,“真”是“无”的内涵,“虚”与“静”构成了“无”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9.
陶渊明和杜甫在宋代被推尊为典范,是宋诗发展过程中追求和谐的内在需要。诗人追求"仕"与"隐"之间的和谐,是陶、杜成为典范的人格因素;诗人对诗歌技巧与平淡自然的并重,是陶、杜成为典范的艺术因素;诗人追求身与心之间和谐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陶、杜成为典范。  相似文献   
120.
奥克塔唯奥.帕斯作品深受庄子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又有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他们之间的联系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帕斯对道的体悟,二是对物化的接受,三是帕斯的生命观对庄子生命观的扬弃。帕斯深信在无不为的道的面前,爱是强大有力量的,可以做到对永恒宇宙生命的有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