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7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西藏高校的管理也要适应时代需求和变化,不仅要在权力结构观方面树立新的理念,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还应尝试“学术决策、行政执行”的运行管理新模式,在大学内部建立良好的权力约束机制,健全并完善学术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2.
扶贫开发是中央政府实施的为改变西藏落后面貌的一项重要工程。西藏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和发展的战略重要性决定了西藏扶贫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是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相结合。国家主导主要体现在"对口援藏"上,地方互动则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特色经济等路径。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成效是显著的,无论是"对口援藏"还是西藏的自身探索都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国家主导与地方互动的扶贫开发模式尽管还存在援建项目效益较低、当地农牧民参与程度仍较低等缺陷,但其对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模式还将继续下去。应建立财政预算约束,切实提高援藏项目的效益;变"局外人"援藏为"参与式"援藏,进一步增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3.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硕果累累。西藏基础教育办学成效显著,并不断完善和提高"三包"政策与标准。西藏基础教育由于地缘环境与历史进程的原因,目前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在发现与分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包括促进学前"双语"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牧区试点工作;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扩展多元文化教育维度;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与师资力量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等,以此促进基础教育并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4.
西藏旅游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地理环境、交通、自然资源保护以及资金和人才的严重缺乏。只有积极地面对并改善这种现状才能更好地发展西藏旅游业,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5.
“限制边茶以制之”是明朝以“以茶驭番”经济手段促使并强化藏区政治内向的重要而富有特色的政策之一。明朝无论是茶禁立法还是执法实践都恪守严惩把关将吏和茶商违禁。它的形成是与明朝整体的边疆治策和具体的治藏手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6.
试论西康建省与康区的早期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考察了西康建省的曲折历程,着重分析了建省与康区早期现代化的关系。认为西康建省是中央政府加强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举措。建省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创办了近代工商业,发展了近代教育,初步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从而开始了达一地区的早期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7.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推动唐蕃关系的发展、促进吐蕃经济的繁荣、加强汉藏文化的交流、吐蕃佛教的倡兴及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西藏地区成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天西藏的主权归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18.
明代时期,帝王出于政治或兼宗教信仰的双重原因,对西藏各教派僧俗首领"多封众建",并明确建立了定期朝贡制度;而与此同时,西藏高层僧侣出于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利益,不断赴京纳贡。由此,明代宫廷与西藏各地方教派间的交往密切而频繁,这种交往有力地加强了明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政治经济的广泛交流,从而为双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规模展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9.
高洁  刘玉洁  封志明  潘韬  杨艳昭  张皓 《资源科学》2018,40(6):1209-1221
水土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是衡量人地关系协调程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开展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研究,可以为有效调控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提供科技支撑。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首先兼顾资源、环境和生态属性,构建包括水资源、水环境、生产性用地及生态用地在内的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规定或相关研究结果,率定不同指标的关键阈值,进而从高到低依次划分出红色、橙色、黄色三个预警等级,在此基础上选取2005—2014年作为研究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构建的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和草地退化程度等指标的变化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影响较为明显,需加强应对和调控措施;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10年间呈上升趋势,由橙色预警区间降至蓝色预警区间,西藏自治区水土资源承载状况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20.
西藏日喀则地区沼气能源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牛粪、薪柴等为主的传统生物质能源是西藏农村能源的主要形式.随着人口的增长,西藏农村能源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当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在日喀则地区4个典型农业县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沼气生态能源模式在调整农户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作用;计算了该能源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按替代薪柴、秸秆和牛粪的3种方案,每户沼气分别可替代农户薪柴、秸秆和牛粪消费量的57.96%、61.37%和28.48%,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支出450.16元/口;若在西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推广该工程,可减少CO2,排放(95.83~99.87)×104t/年,减少氯素流失(0.49~1.24)×104t/年,节省的牛粪分摊到单位耕地面积达4.37t/(hm2·年),可基本保证耕地物质平衡;沼气的利用还可减少妇女使用传统生物质能的时间机会成本.结论表明:该模式在一定程度可缓解传统生物质能利用对环境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农户生活水平;但仅靠沼气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户能源需求,需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