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教育   3777篇
科学研究   169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94篇
综合类   19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79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90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80后"文学作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逐渐趋于稳定与成熟。在"80后"文学发展已逾十年的今天,回望"80后"文学发展过程中主流文学批评所起的作用,可以概括出主流文学批评在"80后"文学批评中所经历的三重尴尬。  相似文献   
122.
以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崇孝尚友为基本命题结构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以德为纲,融宗教、道德、政治为一体,在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史上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其"天难谌"诉求"以德配天",开启了中国德治主义原型;其对礼的创造性转换,确立了中国典礼制度原型;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基础衍生传统道德规范,构筑了道德纲领原型。探讨作为原型意义存在的本土化的西周政治伦理思想可为当下政治伦理体系建设提供原型指导,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渐进对接中实现政治伦理思想的"原源之辨"。  相似文献   
123.
多丽丝·莱辛和张爱玲是两位以关注女性命运为创作主导倾向的作家。但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却呈现明显差异,根源在于她们所秉承的中西文化精神本质及作者个人思想渊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4.
《西京杂记》对西汉的自然景色、宫室苑囿、生活用品,以及西汉人的审美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记载,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从《西京杂记》中的审美世界可以看出,西汉皇家的审美情趣具有精致化、奇异化、诗意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西汉皇家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25.
西汉前期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其目的在于尽快完成对政权合法性的论证。围绕着对皇帝权威神秘化和神圣化的政治构建,这一过程经历了对皇帝身体的想象、思想秩序的初步规范和王者配天儒家大一统理论的确立三个阶段。西汉初期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过程奠定了传统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26.
《二年律令》中出现的同产一词并未得到整理小组的准确解释,结合秦汉简牍和文献典籍,可以考证出同产为同父所生子女,既包括同性,也包括异性;既包括同父同母所出,亦包括同父异母所出。对同产的概念作出准确定义,对廓清其家庭地位及财产爵位继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韦伯试图以理性化范畴解释资本主义,然而最终却走向了非理性主义。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透过韦伯理性主义的外表,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批判。卢卡奇的批判展现在三个方面:韦伯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方法论的形式主义和世界观的不可知主义。这是卢卡奇理性观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正是借助于包括韦伯在内的非理性主义的这一批判,标志着其思想的重大飞跃以及成熟的马克思转向。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之所谓"犯",就是重复,就是雷同,是小说创作之大忌;而所谓"避",就是避免重复,避免雷同,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高明的作者往往有意地"犯",通过"犯"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避",这也就是某些小说评点家所谓"特犯不犯"。这种"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高级状态的辩证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9.
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思想透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张力。而另外两位哲学家波普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也颇具特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显示出另一类的历史偶因论视角,至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则是无批判和反认识论的。由此,哈贝马斯在与德里达、波普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对话中得出合理性理解是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0.
哈贝马斯并不是停留于简单的"接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分析逻辑视角,而是在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同时,对这种批判理论自身的合法性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证,不仅提出了批判理论的合法性问题,而且也提出了基于合法性基础上的正当性问题。哈氏的理论显示出了与该学派的老一代理论家之间的理论张力,强调进行社会批判之前先要反思批判理论自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