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35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61.
谢深甫是南宋重臣,历经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右丞相,《宋史》有传,但事迹仍有模糊之处。根据《宋会要辑稿》、文人笔记、方志等可以考证出谢深甫在孝宗朝的任职时间、业绩,从光宗、宁宗朝的磨勘转官考语中可以了解朝廷对谢深甫的评价。  相似文献   
362.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36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谢华的儿童文学作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创作从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入手,刻画了当代儿童生存的迷茫、困惑与抗争,蕴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在写作中,谢华对儿童的弱势所倾注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所引发的人性思考和反抗,丰富了其作品的意味。如何描写"苦难"是儿童文学关注的内容之一,而在谢华的作品中,书写成长、死亡和抗争无疑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364.
清代才子汤谐的《史记半解》,选取《史记》原文68 篇内容进行评注,是《史记》研究的重要选本之一.汤谐从探究行文笔法入手,既在细节处进行分析,又能依行文脉络来划分原文段落,语言妙趣横生,全书倾注其毕生研究所得,高瞻远瞩,是阅读与研究《史记》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65.
解善集     
唐咸亨至上元之际,皇家曾命工书写大藏经多部。其书在敦煌遗书中尚有留存。笔者据流传之典藏稽考,这些写本经卷之装潢,出自留名为解善集或解集之手者多至数十卷。解集、解善集当是一人。"集"是名,"善集"为字,其名与字之内涵当与其职业相关。经其装潢之经卷,品相富丽堂皇。其技艺之精湛,堪称中国典籍装潢史上的名家。  相似文献   
366.
谢武彰,台湾资深的专业儿童文学作家,他很有灵气,作品获得多种儿童文学奖项。谢武彰的儿歌主要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生活歌,其二是知识歌。在儿歌创作方面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即把儿歌当做儿童诗来写,因此他的儿歌有浓郁的诗味,还有鲜活的意象,跳跃的童心,灵动的想象,律动的音律,浅显的语言和多种辞格的运用等也是作品的特点。研究谢武彰的儿歌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67.
南朝诗论并没完全偏离于儒家诗教,仍不乏有坚持儒家正统观念的诗论家,如萧统、刘勰、裴子野、钟嵘、挚虞等。他们在自己的诗论著作中不仅力倡诗歌向文学的政治、伦理教化和道德内涵回归,而且以此为武器反对南朝绮靡诗风,反对纵情,反对过份华艳和浮野。南朝诗论还发展了儒家诗教说对诗歌自身规律的认识,重视诗歌本身抒情言志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368.
谢道韫是两晋时期最著名的女诗人,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女诗人。谢道韫的诗歌在内容上与汉魏六朝其他女性诗作有显著的区别,既没有失恋女性的苦闷哀怨之作,也没有做小儿女态的思妇怀人之作。她的诗歌以抒写个人情志为主,开创了女性诗歌写景之作和拟作的先河,内容包括写景诗和咏物诗两类,不论是写景还是咏物都和自己的美好理想及高远情怀紧密结合。谢道韫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清淡秀逸之美,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林下风气"。  相似文献   
369.
文章认为郑燮思想中有恪守儒教规范的一面,也有个性抗争的一面。其儒家思想不同于官方程朱理学.受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及颜李实学等多种思想的影响,其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70.
刘勰“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由此带来的是他对晋宋之际一些新的文学现象在关注时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