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野叟曝言》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人生归趋三个方面严辨儒家和佛老之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对佛老思想进行了全力批判。《野叟曝言》的反佛老思想极为偏颇,但也指出了佛老思想缺乏社会实践与参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22.
从当前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叶圣陶先生的作教学思想为指导,结合了语言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语言的内涵决定了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作教学的基本任务应当是:以口语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用书面语表情达意的能力。作的关键是今天以前的积累,督促学生多多练笔。作训练的中心是“书面表面训练”,这是由语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达到“书面表达训练”的目的。改进课堂结构,强调要为学生息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123.
1930年代,曹葆华引入新批评理论,强调诗学概念之精确界说,强调逻辑、科学、语言学、心理学与辩证法的研究,强调瑞恰慈的“细读”;叶公超提倡“扩大错综的知觉”、“古今错综的意识”,提倡艾略特的传统论和宋诗的“夺胎换骨”论,主张知性的诗学方法与新批评方法统一,主张“细读”,强调分析读者的反映,强调批评也是对这种经验的再现和检验,并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诗学批评。他们对新批评的引入做出了贡献,但尚不全面。  相似文献   
124.
叶紫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重要的青年革命作家。他创作的农村题材小说在凸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品的人物语言在描写刻画方面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二是人物语言具有浓郁的益阳方言韵味。  相似文献   
125.
文章主要是就目前语文新课标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所必然涉及的一些认识,提出了叶圣陶“大工具”论的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确切含义、依据和功能,以促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2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引人入胜的模糊美。其措词的“含糊”使之语言含蓄而又耐人寻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及时空背景的模糊使散文暧昧,朦胧,空灵,玄远,意象的模糊又使散文的意象内涵具有丰富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野草》呈现出模糊美的特征。作者追求模糊美既是内因的需要又有外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7.
叶德辉与王阉运同为晚清湖南的硕学通儒,由于对湘学传统的不同选择,对理学、经学的不同侧重,导致学术上的相互批评。王、叶之争代表了晚清湘学固守传统与再树新风两种不同的努力方向,对近代湘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湘学在崇尚经世致用、以学为术的传统理念之外,又树立了一种遵循学理、实事求是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28.
在"爱情"还是"面包","出卖"还是"需要"之间苦苦挣扎的40岁下岗女工梅丽,无奈中用投掷钱币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决定是否为了每个月1000元的生活费去找一个男人。小说细腻地触摸了底层女性生活中的困扰,折射出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价值理想与生存观念转变的痛苦。  相似文献   
129.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虎门销烟,反抗侵略,被称为民族英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钦差大臣叶名琛因亚罗号事件,城破被俘,为世人所唾弃。两人的后世评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偏错。文章通过对叶名琛和林则徐在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表现进行比较,认为林、叶二人作为封疆大吏都具有典型的爱国思想,后人对其不同评价有失公正。  相似文献   
130.
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1812年出版的《格林童话》中收录的《灰姑娘》,我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皆源于此故事,二者在情节上十分相似。但是在故事原型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故事叙述者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个性等的不同,导致《灰姑娘》和《叶限》存在着种种细节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隐藏着基督教和佛教元素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