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2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方以智在晚明文坛享有较高声誉,曾“主盟复社”。就具体情况而言,他仅在崇祯六年癸酉(1633)与杨龙友一起主盟国门广业社第二次大会。对此深入研究发现,国门广业社是三年一次大比之年参加乡试的部分复社成员在金陵举行的以举业为目的文学雅集活动,是复社社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42.
李娟 《巢湖学院学报》2005,7(6):143-145
品评用语是汉语言词汇中最具特色的用语之一.本文对<朝野佥载>中的品评用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求有助于深入发掘和探讨汉语的用词特点.  相似文献   
43.
叶梦和法拉奇都从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传达了自己对生、死及女性命运的思考,在存在惊人的一致性时又表现出了不同的思考深度,从而在展现出了生命观的一致性时又体现出女性观的差异:法拉奇是一种矛盾的女性观,而叶梦的女性观则成熟而稳重,充满自信。并且,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女性观,两人采用的叙述策略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4.
抗敌剧团是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主力剧团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锻炼成长起一批杰出的爱国文艺工作者,被称为"淮南公认的戏剧家"叶华即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她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先后创作出20多部剧本以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为淮南根据地文艺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整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5.
王国维考证《大武乐章》包含《昊天有成命》,此结论却为高亨等学者否定。王氏循《武宿夜》以考《大武》的方法是正确的,《昊天有成命》中的“成王”决非姬诵,故不能以此将其排除在《大武》之外,而《我将》亦非《武宿夜》。总之,《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为《大武》之一篇信无可疑。  相似文献   
46.
叶挺由于"北伐"名将的背景及无党派的身份,被国共两党任命为新四军军长,成为双方争取的对象。叶挺为了能够在"统战"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保持"中立",并利用其特殊身份促进"统战"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国共两党摩擦日益严重及新四军领导体制的缺陷,叶挺在"统战"工作中受到了局限。  相似文献   
47.
叶衍兰主张诗歌在抒发个体真性情的同时,保持高雅的文化品味,对于各种文学风格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个人天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创作上,叶衍兰《海云阁诗钞》具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蕴涵着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对晚清岭南文学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8.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带给人无穷的享受。诗歌的魅力除了行云流水的畅达外,更重要的是在美景的描摹中将两种人类永恒主题——生死主题与爱情主题融入。这两种主题,正是自先秦以来文学作品中不断呈现的母题。融合了初盛唐精神“哀而不伤”的基调与在宇宙意识关照下的生死主题与爱情主题,使得诗歌具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49.
由于叶舒宪的大力倡导与实践,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影响日益扩大,进入诸多高校文学院、历史学院、外语学院和文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又通过这些机构与部门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文学研究领域,使中国文学研究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特色鲜明、具有明确领军人物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新学派。我们吉林师范大学这个中国北疆地区的普通高校,受到叶舒宪及其治学思路的影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发生了极为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案,但它很真实地表明了文学人类学派对文学研究的重大影响;由我们这个普通高校的变化,文学人类学新学派的学术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0.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