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72.
《周易》是一部讲阴阳之道的书。它肯定了男女结合为人伦之始,强调婚恋要"欣悦而动"。在夫妇咖何和谐长久相处方面,它主张正直、诚信,交流、沟通,管理、分工,勤俭持家、适度消费,居安思危、戒惧谨慎。这些观点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如何巩固、改善夫妻关系,走出家庭危机,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等,都有借鉴价值与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73.
王船山终生学《易》、研《易》,以《周易》为基础构建起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树起了我国古代无神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战斗大旗,对我国历史上的各种有神论、唯心论与形而上学思潮进行了空前有力的大清扫,在今天仍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科学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4.
《易经》是筮法与思想的融合体,秦汉间的易学发展史是筮法与思想互动的历史。孔子儒学有着坚实的礼乐文化背景,而《易传》哲学则是战国时期礼乐文化被消解时的产物,因其对“天人关系”这一传统论题给予重新而系统论述,完成了先秦儒学对于以天为本体的宇宙论和人性论的构建。西汉董仲舒将人和天的关系推到极致,构建了“天人感应”的新天道,但其并没有完成占验新天道的筮法构建。西汉中后期的官方易学出现一系列对民间数术之学的吸收与改造运动.最终由孟喜、京房在其新易学的体系内完成了对推演“天人感应”之术的系统构建,由之也形成了“易为经首”的经学局面。  相似文献   
75.
《易经》是否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激烈的争论。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必须清楚《易经》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异同,历史上《易经》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否有过阻碍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事实等问题。这场争论的本质是百年文化论战在新时期的继续,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说明中国知识界仍然有太浓厚的文化情结和唯科学主义思想在中国几乎成为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76.
目前国内外诸多与《周易》有关的各类英译与英文刊物,在基本词汇和用语方面尚处于纷繁凌乱的状态。由于词汇术语的不统一,一语多译现象严重,往往给非汉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带来极大的障碍与困难。本文列举了几项比较突出的例子加以分析,尤其对“易学”一词的翻译,笔者尝试杜撰了一个英文新学名—“Yimutology”。为了使易学真正走向世界,易学界应该和英语专业界结合,共同探讨研究《周易》的学术翻译,并制定出一套统一、标准的易学用语与术语。  相似文献   
77.
《周易》是一部包容广大,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古代典籍.它的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面貌、特色和趋向.把和谐的思想融入当代的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8.
<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颇为丰富,京房"六十律"与汉<易>"卦气说"象数模式的密切关联性,正是从<后汉书·律志>相关记载中得以显示的.本文对<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具体的分析评说,并论述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9.
论《周易》中的体育文化滋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哲学元典性质的《周易》,乃是远古、上古中华民族智慧的总汇,其中的体育滋养主要以哲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周易》具有现实意义,但毕竟古今暌违,时过境迁,需要通过争鸣而相对科学地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