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0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5576篇
科学研究   19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77篇
综合类   39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53篇
  2012年   538篇
  2011年   529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394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78篇
  2006年   471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艺术教育以其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独具特点的审美品格,使艺术教育在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异彩纷呈的后现代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技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以凸现;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独创性得以高扬;信息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矛盾,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审美民族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2.
审美言说使人与自身、与外部整体世界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并确立了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平等交流关系;包括“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内的实践活动,既是关系性的也是超越性的,关系性使人既成为个体的也成为社会的人,超越性使人在自由创造中打开了通往审美的理想之路。在西方美学框架内展开的生命美学的言说方式,并未向人们昭示出全新的美学意义,没能真正架通人生现实与审美理想之间的精神桥梁。  相似文献   
993.
现代室内光环境设计既要符合照明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需要,又要考虑人们的心理审美需求,充分利用光的表现力对室内空间进行艺术塑造,加强室内空间环境艺术感染力,满足视觉的心理机能。  相似文献   
994.
贺雪峰先生的《新乡土中国》是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的最好解读。本书成功地把握了当下中国的时代背景,作者不盲从,有社会责任感,以农村调查把握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对农村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本书具有学术上的严谨性,同时,又适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95.
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构成。教师的审美素养不仅具有工具价值———可以促进教师创造教育艺术和提高教育艺术水平,而且具有本体价值———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教师要提高审美素养,最重要的是要直接感受美的事物,接受美的陶冶,并尽可能地从事美的创造。  相似文献   
996.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的作用更加不可低估。然而,目前在中学教育中,音乐教育却被视为副科。我们应该革除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大力发挥音乐教育在中学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魏晋时期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关键在于确立了审美型的文化心理结构。当时的时代环境和各种流行的哲学思潮,促使了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而这种审美型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智慧兼深情”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从审美距离角度讨论了近年来四种大众文化热点:韩剧、帝王戏、超级女声、少年写作,并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同时根据姚斯的审美距离理论而自拟的审美距离函数图,得出了一般性结论:大众文化的审美距离总是较小,使接受者的感受力因不断重复而日益麻木,使需要随着时代或文明而变革的旧的观念与集体无意识更为板滞,固化;而社会或精神知识分子的文化,其审美距离总是较大,必不可免地要等待接受方面期待视野之水平的扩大与提高。因此,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需要有一种平衡。然而遗憾的是,今天中国,大众文化似正在出现独霸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999.
中华审美文化和谐的根本精神,贯穿于中华审美文化各因素、各层次、各维度的种种具体关系之中,形成中华审美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儒、释、道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理想,是构成中华审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内容;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伦理性与审美性的结合,即美与善的结合,是中华审美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号”、“自况”、“自题像赞”的文化内涵,往往与当时社会历史、政治气候、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浓缩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是作家志趣、爱好、德行、情操、经历,以及审美倾向的全息摄影,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