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35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诗人以隐遁客观事实的方法来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象征隐喻暗示来识读生活、描摹生活、叙述生活,用象征性的物象来暗示主题,暗示其他特指的事物,把直觉、幻觉、想象、回忆甚至梦境与现实融为一体,使诗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诗歌意象意境的多义与朦胧。李商隐生活时代的灰暗,让他在尴尬中不断追求自我,探索诗歌的真谛,诞生出延绵不绝的艺术创造力,并使诗人常用病态的手法来绘画一幅幅诗歌景象。  相似文献   
22.
对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的解读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争议,其原因在于作品本身的含混性与作者创作时的无意识的映现.文章拟沿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轨迹,应用心理空间理论来解释鬼魂出现的原因以及作者创作的初衰,指出女教师出现对鬼魂的幻觉源于其心理空间中框架间元素的映射使其多元交融空间能量无法达到守恒造成的;而作者创作的初衷并非是创作一部心理小说,使该作品成为一部成功心理小说典范的深层原因是作者无意识空间在作用.  相似文献   
23.
以某大学的29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Ely的模糊容忍度调查量表(SLTAS)(1995)为主要测试工具,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不同语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模糊容忍度存在显著差异.高语言水平学习者的模糊容忍度比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的模糊容忍度要高,在阅读、写作、口语、听力、语音、猜词意方面,高语言水平学习者的模糊容忍度明显高于低语言水平学习者.然而在语法、翻译和词汇方面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相似文献   
24.
歧义现象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在言语交际和外语学习中,面对无法消除的有意歧义就需要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歧义容忍意识。对歧义容忍意识在言语交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了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成就和转换生成语法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分析了转换生成语法对解决英语歧义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运用配价语法理论,分析得出"V+N1+的+N2"格式短语发生歧义必需具备以下条件:1.V为二价动词;2.N1可以做V的受事,N1可以领有N2,N1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但不能是二价名词;3.N2既可以为V的受事,又可以为V的施事,N2可以是零价名词或一价名词,N2为二价名词时,N1必须能做N2的降级主语。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通过对12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研究中学生的歧义容忍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初中生的歧义容忍度水平要比高中生的歧义容忍度水平略高。笔者就这一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提议教师要着力帮助高年龄组的同学提高他们的歧义容忍度水平。  相似文献   
28.
结构歧义普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以现代句法理论的部分分析方法为基点对英汉结构歧义之间的共性进行探讨,以期为语言共性的存在提供进一步的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29.
歧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而一语二义或多义的歧义现象作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词典和语法书大多也不予论述。但歧义却是英语教学和翻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因此,对歧义现象进行探讨,并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注意发现歧义、排除歧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文心雕龙》为夸饰这种修辞手法单立一篇,足见刘勰对夸饰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刘勰受其"原道"、"征圣"、"宗经"文学主张的影响,并未将论述重点放在夸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夸饰上,而是放在了夸饰的节制上,这不仅导致了他所提出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观点具有了一定模糊性,也使得他在论证过程中例证也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