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3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4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22.
以电影《入殓师》为例,通过论证入殓仪式的艺术性,揭示"艺术之道"和"入殓仪式之道",最终阐明真正的艺术完全超越了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的出发点之争、目的论之争,真正的艺术既是为艺术也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323.
唐宋金元时期,泰山面貌发生了一次巨大变革,即由“神圣祭坛”逐渐转换为“文化空间”.具体体现在封禅大典神圣性减弱,文学艺术创作空前繁荣,学术研究发轫启始及儒学新思想在泰山崛起.故这一时期,堪称为泰山“文化山”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324.
定西的人生仪礼多遵循传统中原古制,《元史》载:"婚丧礼仪,尚循古制。"但由于地域和时间的关系,各民族间虽互有融合,但也有独特的仪礼风俗。本文选取定西民众熟悉的传统婚俗作为探讨对象,对定西传统婚俗进行粗浅的分析,从而归纳出传统婚俗背后所映射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25.
日本茶道是将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在日本世代相传,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而研习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体会其"四谛",即"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通过阐释茶道礼仪及茶事流程所体现的茶道精神,能深入理解"和、敬、清、寂"的深刻含义及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326.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27.
西塞神舟会以其独特的送瘟神的形式与其他三个端午习俗一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活化石般完好地保留着楚地先民在恶(五)月祭祀、驱邪、祈福、纳祥的某些生活印迹,展示了端午节俗的原始自然属性。前人留下来的古籍文献、历史传说、地理环境为梳理神舟会的源流脉络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相似文献   
328.
"还愿"是人们在神灵面前所许的愿望实现以后,而举行的酬神的仪式。"还愿"仪式在中原地区广泛存在,至今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多次到平顶山地区做实地考察,并依鲁山县西羊石村王家2008年2月10日到12日进行的"还愿"仪式为个案,对还愿仪式的场景以及音声过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329.
农耕仪式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具象反映,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融合各种文化、各类宗教为一体,逐步形成的耕作仪式,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忠实记录,又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以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路家台村四种农耕仪式作一解读,以期揭示农耕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厚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30.
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文献资料、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两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旨在通过两届奥运会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两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创作思路、艺术偏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与“不变”,总结出两届开幕式生产的有益经验。研究发现,从2008年开幕式到2022年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从历史时间建构走向艺术时间建构、从民族史诗走向浪漫抒情诗、从淡化体育元素走向强化体育元素、从科技加强艺术到科技艺术融合共创的转向历程,这体现了不同时期设计思路,生产语境及创作心境等方面的变化。不变的是对奥运精神及“天下大同”理念的传达。共同留下了诸如:多样的时间建构艺术手法、民族史诗和浪漫情诗的异时空叙事典范、东方艺术语言的发掘创新、体育元素的深化融入、科技人文主义对舞台表现的深度驱动等有益经验,这些为未来我国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赛事表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