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87篇
  免费   20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教育   12908篇
科学研究   980篇
各国文化   141篇
体育   874篇
综合类   1150篇
文化理论   114篇
信息传播   83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26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1361篇
  2013年   1410篇
  2012年   1611篇
  2011年   1527篇
  2010年   1251篇
  2009年   991篇
  2008年   1126篇
  2007年   1240篇
  2006年   1115篇
  2005年   809篇
  2004年   703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501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三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42.
在过渡阶段的陈忠实清醒地意识到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于人物性格形成和命运走向的重要性。《梆子老太》、《到老杨树背后去》等作品已开始关注和着力刻画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环境对人物心理与命运的影响,并以建构人物的文化心理结构为创作重心;《蓝袍先生》的写作则预示了作家关于对民族命运的宏大命题的思考,使作家萌发了更为巨大的艺术"野心",因而诞生了创作一部"民族秘史"的初衷。作者对以往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又注重对文学经典的吸纳,终于如凤凰涅槃般地完成了长篇巨制《白鹿原》的创作。  相似文献   
943.
绿春县城一带13个村落延续了700多年的"阿倮欧滨"祭祀,不仅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可贵传承,更是哈尼族生态保护的典范实践。表层意义上,"阿倮欧滨"联合祭祀不断强化着祭祀圈13个村落的地缘联系,以及母寨"窝拖布玛"在其中的神圣地位;深层意义上,联合祭祀是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至关重要的水源地"阿倮欧滨"及其周围林地的持续有效保护。"阿倮欧滨"祭祀作为绿春哈尼族传统文化深层内核机制,持续不断地发挥着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944.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而不断发展、深入。这段时期的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通过相关期刊、网络、学术会议等平台,由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等研究主体进行,主要研究了包括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征、文化产业政策与体制、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发展思路等在内的内容。  相似文献   
945.
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五A级旅游区。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对于推动青城山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对青城山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分析开发利用中尚存的问题,并结合青城山灾后重建,提出一些深度开发利用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46.
教育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视角研究教育问题,并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探讨教育规律,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生态学和教育学的特性,从环境分析、专业生态位、知识结构的遗传和变异方面讨论了园林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947.
竹枝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潜在的文化资本。民俗主义背景下,辨清其当下社会的功能价值,实现其当下社会的隐性文化效用,是竹枝词研究的当下性特征,更是一种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948.
Science educator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challenge to accommodate in their classes an increasing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that results from globalization. Challenged by the call to work towards valuing and keeping this diversity in the face of the canonical nature of school science discourse, we propose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and investigating these problems. Drawing on the work of Mikhail Bakhtin, we articulate epicization and novelization as concepts that allow us to understand, respectively, the processes of (a) centralizing and homogenizing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b) pluralizing culture and language. We present and analyze three examples that exhibit how existing mundane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tend, by means of epicization, towards a unitary language and to cultural centralization. We then propose novelization as a way for thinking the opening up of science educa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and incorporating alternative forms of knowing that arise from cultural diversity.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8: 824–847, 2011  相似文献   
949.
Learning about foreign language (FL) cultur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objective in the FL curricula and national standard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cultural portfolio project on: (1) students' concept development in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and their own; (2) students' evaluation of stereotypes towards English‐speaking cultures; and (3) students' self‐awareness and perception of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al learning proces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tudents' cultural portfolio projects,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rough the cultural portfolio project, students engaged in active learning, gained insight into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s and became more aware of the diversity within these cultures, and developed their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instead of automatically accept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950.
本文研究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重要短篇小说《黄女人》中的传统文化意象。西尔克在创作中吸收了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重新建构了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母神、河神和大地等意象,使作品具备了印第安文化的独特性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