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7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90篇
教育   6547篇
科学研究   613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507篇
综合类   569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690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454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650篇
  2006年   682篇
  2005年   515篇
  2004年   462篇
  2003年   423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公共关系不仅能树立企业形象,而且能有效促进产品销售,企业应对此有充分认识。在产品市场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策划、实施不同的公关活动,将能更好地增加销量、提升产品形象、延长其市场寿命。  相似文献   
92.
文学是供人阅读、欣赏、感悟的,从文学阅读学的角度来说,当我们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便会获得一种现实意义。元散曲作家仕途受阻,生存状态艰难,但其作品却体现着一种幽默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观照中。感悟到人生价值并不在于功名富贵的占有,而是身心的自由与安宁,于是重新设计生存方式。他们更加关爱生命本身,在山水、田园、情爱中享受世俗生活的真趣,化解了不良情绪,体现出一种逆境中的生存智慧,给遭遇挫折的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93.
作为一个政治失意、然而睿智圆通的知识分子 ,苏轼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对自由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大我”与“小我”方面 ,他坚持“大我之利” ,表现了其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 ;在“从众”与“从己”方面 ,他独立特行 ,力排众议 ,不随波逐流 ;在“悲观”与“乐观”方面 ,他对个人得失不以为怀 ,表现出高超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94.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95.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6.
诗性智慧是维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将诗性智慧还原到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解读,蕴藉在原始神话中的诗性智慧是人类诗意地把握外在世界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97.
试论中国结的艺术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结这一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兼备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本文从中国结的历史、发展、材料、技法和人文内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结的审美依据。  相似文献   
98.
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导师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集科研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一种以探索性为主体的主动性学习。它有利于发掘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因此它十分适合于如生命科学等理科学生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9.
本文分析了生活形式在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美学中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表现在生活形式不但是家族相似的背景,而且是语言游戏的落脚地,还是意义判断的标准。生活形式具有实践性、不可穷尽性和语言性的特点,而美的本质观正是在其中得以消解。维氏对美的本质观的消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语言美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0.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