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85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6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彰显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焦虑、恐惧的心态,也叙述了主人公力图超越死亡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体现了罗斯在哲学意义上的"先行到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是相通的。"先行到死"观源自于罗斯自身的犹太性,其最终意旨是"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62.
清季咸同年间,在剿抚捻军问题上,朝廷内部意见不一,遂发生纷争。兵部侍郎胜保、安徽巡抚翁同书、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等人认为捻军势力甚大,应派人前去安抚,使其为朝廷所用。而曾国藩、李续宜、严树森等人皆认为捻军势力猖狂,多次与湘军发生冲突。实匪祸之心永驻,不能安抚,只有用兵剿灭,方能解除后患。胜保等人与湘淮集团发生分歧,争执甚是激烈。而此时湘淮集团实力如日方中,终使胜保于同治元年冬被革职逮问,次年秋赐令自尽。  相似文献   
63.
《文选》收录应璩《百一诗》一首,结合应璩其人所处时代及其生平才具,对于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之创作动机及心理作了一番探索。认为应璩写作此首《百一诗》,目的主要不在规箴曹爽,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修为,而是在司马氏集团与曹爽争夺权力的乱局背景下,出于朱建平死亡预言的恐惧,面对司马氏集团的侵诬行为,所作出的惊弓之言而已。  相似文献   
64.
陈晓景 《科教文汇》2014,(2):226-226,228
随时间变迁,所有人都会变老,这是必然的不可选择的.但是“为变老而活着”不是指时间上的这种大家什么都不用做都能达到的变老,而是指“自身达到自身”的完满。这种完满不以生命达到时间上的终点为可乐之事.而是缘于生命充实了自身.实现了真理的主体化。本文就各种生死观、儿童与老人的生长过程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65.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时代新心理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秉承了日本文学历来对“生”与“死”这个主题的讨论。作家擅长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入手,讨论人物对于生死的选择转变。在作家致力终身的代表作《菜穗子》中,他用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了三村、黑川两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菜穗子——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在小说当中,菜穗子的生死选择几经变化。她也曾逃避现实,选择孤寂落寞的避世生活。然而童年玩伴的人生悲剧和丈夫的转变最终使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她对于“新生”的追求犹如凤凰涅柴,冲破了小说中现实环境的桎梏,展示了堀氏小说主题从“死”到“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6.
中西诗歌中对死亡这一主题的态度相差甚远,究其原因,除了文化、历史等原因之外,宗教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宗教基本肯定人的价值,人生观基本上是入世的,力求在今世做出一番事业,对死后的情景则不感兴趣,对鬼神也比较惧怕,敬而远之,因而生离死别和慨叹生命的短暂常用来入诗,成为主题。而后者则受基督教的影响,"原罪——赎罪——死亡——永生"等观念深深地渗入人的生命意识中,他们认为能赎去原罪,死后升入天堂,与主在一起才是真正和永久的幸福,因而对死亡怀抱豁达和向往的态度,常有一种"美化死亡"的倾向。  相似文献   
67.
福克纳和贾平凹的小说都带有明显的寓言性质,故事框架、情节和意象设置,都含有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某种隐喻和象征,作品中都有着艾略特的《荒原》的意味.与福克纳相同,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言说的仍然是"回归"和"失乐园"的主题,但他比福克纳更悲观.《秦腔》几无故事,无数个烦冗的碎片表征着作者灵魂的破碎.故乡已经使他"越来越陌生","秦腔"已成"挽歌".从"废都"到"废乡",从乡村到城市再到乡村,他的叙述更使人体味到价值荒原上人的痛苦感受.这种 "死亡"意识和悲剧体悟在文本深层与福克纳接通,使得他的貌似"很中国"的小说真正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蕴.  相似文献   
68.
清华大学教职工20年死亡跟踪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年清华大学在编教职工每年死亡人数、死亡年龄、死亡原因等跟踪调查为例,从一个侧面了解和分析我国知识分子死亡情况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清华大学教职工的年死亡率2.5‰,平均死亡年龄65.38岁,男性66.24岁,女性61.43岁,男性比女性高近5岁。历年平均死亡年龄呈上升趋势,20年提高了11.27岁,平均每年增长0.56岁。近5年,平均死亡年龄达到70.61岁。癌症是危害知识分子寿命的第一杀手,占死因50%,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英年早逝”现象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9.
曹禺的剧作中有关死亡的描写颇多,其间既有曹禺对通过自由生命的追求而最终走向死亡的赞美,也有对结束痛苦生活而获得解脱的死亡的清醒认识,还有对以死亡来完成生命升华的叹息。仔细分析与体味,可以看出曹禺对死亡所赋予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0.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拟和审议,刑法改革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社会发展、刑事政策调整和弥补刑法缺陷的需要,我国刑法应当树立"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科学、进步"的改革目标,注重贯彻人权保障、民生保护、宽严相济和面向国际的现代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加强死刑和自由刑制度改革,同时积极完善特殊群体从宽制度、民生的刑法保护和反腐败的刑法规范,努力促进刑法立法的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