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85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6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校生死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问卷,以对待生死的总态度、对待死的态度、对待生的态度、与死亡有关的特殊问题探讨、对生死教育的需求以及课程设置等6个方面为内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重生轻死”的历史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较少讨论甚至回避死亡话题;大部分人为死亡所困扰,对死亡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许多学生缺乏对自杀的正确认识;等等。高校学生对生死教育有着较大的需求,在高校开展生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今后应加强对生死教育课程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展生死教育。  相似文献   
992.
弗洛伊德晚期三大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当代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心理分析大师。他晚期提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说、自我、本我、超我说以及道德与文明是压抑人性的产物等三大理论,对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其理论中泛本能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等局限性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993.
"死亡"是人类不愿提及但又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因而"死亡"义婉词成为委婉语中的典型代表。敦煌愿文中有大量的"死亡"义婉词,文章就其中《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或已收录但书证不足需要补充的部分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994.
根据对735名大学生生活目标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的分析表明: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命目标,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本专科学生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死亡态度上则不存在;文理科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目标和死亡态度上得分均为最高。在教育过程中,需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内容的生命观教育。  相似文献   
995.
绝望的抗战构成鲁迅的人生哲学 ,其文本浸染着他的哲学色彩。以鲁迅的整个人生哲学为背景重读《伤逝》 ,可见出其主题是反抗虚空 ,反抗的方式是叙事。  相似文献   
996.
人的生命是由生和死两个支点撑起来的存在有机体,既享受了生又学会了死的人,才算一个完整的而不是半条命的人。人生也可叫做民生,与民众共命运、为百姓谋事业,这是有价值的度时光、过日子的方式。不能正确认识死亡,和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是一样的,都是灾祸和麻烦的根源。把死亡当商品的人,会用死亡来讨价还价,以它相威胁要名要利。把死亡当极刑的人,就千方百计地逃避死亡,不惜浪费人间的财富。把死亡当作无奈的人,临终前还要捞一把实惠。  相似文献   
997.
Abstract

A crucial historical intersection of war and education asks how schooling contributed to convincing people to fight and to sacrifice their own lives, and those of their loved ones, in wars.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by asking how primary schools, in one country, namely Germany, over several tumultuous generations, used songs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soldiers’ lives and deaths. Songs, because they are short, often repeated, and laden with emotion, merit attention in studies of education for war. Examination of school songbooks and curricula shows that songs commonly taught in Germa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late German Empire, through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Weimar Republic, and into the Third Reich and Second World War consistently exalted sacrificial death for fatherland. The routine presence of these songs contributed to presenting death for the fatherland as a holy cause, and making sacrificial death in battle imaginable. Wartime sources suggest that songs learned at school also went to war. Engaging with scholarship concerning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German education, as well as with work concerning sacrificial deat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older soldier songs with songs introduced by the Nazis, showing how National Socialism appropriated older songs, while imposing its own more expansive, less personalised conception of war and resulting death.  相似文献   
998.
关于幼儿认知死亡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幼儿来说,理解死亡及濒临死亡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虽然我们可以对幼儿认知死亡的过程划分出一个相对明显的阶段,但由于家庭态度、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幼儿认知死亡体现出远比“阶段”更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000.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