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249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76篇
综合类   105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非诚勿扰》触及了这个社会婚姻热点,而这种热点也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舆论爆炸。80、90后有着自己的思维想象,他们已经表达出和父辈不同的价值体系,他们有自己的表现欲望,他们追求自己的时尚,能在自己的空间中展现自己。但在一定程度上,《非诚勿扰》在舞台上有时表现出违背价值观的种种丑陋嘴脸,这些都是价值观颠倒和混乱的表现。节目策划组和电视台的收获是高收视率,而审丑似乎更能满足当下观众的需求。从当前的娱乐文化看来,娱乐文化本身也和全球化的消费热潮是密不可分的。在消费娱乐之时,人们不去追逐正确的价值观,也不在意感情是何物,这样的狂欢娱乐将传统颠覆,观众沉醉于娱乐畅想而不自拔,对于价值观是否重新建立,观众毫无在意,使娱乐滑向愚乐。  相似文献   
992.
斯皮瓦克积极探寻庶民的发声渠道,对"教育的力量"予以充分重视,将教育理论批评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创造庶民进入公共空间、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她主张比较文学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庶民文化"的地位,使得比较文学学科得到新生。庶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真正解放庶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3.
在经典儿童图画书中,对死亡的阐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主要表现在:看待死亡时自然的态度,死亡的最终温暖指向,以及死亡在儿童心性关照下的轻逸之美。儿童图画书对死亡主题的表现,不乏轻松幽默与脉脉温情以及天真烂漫的想法,这在满足儿童对死亡认知的同时,也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摆脱了死亡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充满勇气和希望。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主要通过对殷墟甲骨文已形成"六书"规律、文字起源的文献记载传说以及相关考古举证等三方面的分析论证,基本确认:甲骨象形文所象形的,至迟大概也应为大汶口或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原始社会生活,因而,它所象形之刑罚也大致应为这一时期的。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作为夏商"五刑"渊源的原始"五虐之刑"以及其他相关原始刑罚等。  相似文献   
995.
刑罚作为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手段,由于其特殊性而力避滥用、重用、错用,在罪责相适应的法治精神下尤其突出的是适度性问题.而在我国目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应以特有的社会条件为考察背景,正确对待刑罚适度化的现实障碍,坚持刑罚与社会相适应,以实现刑罚适用的适度性和刑法价值最大化,推进全社会的法治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996.
论新感受力     
桑塔格使用“新感受力”这个美学范畴解决“两种文化”对立所带来的困境,新感受力是一种与代表科技文化的新媒介息息相关的怀疑智慧  相似文献   
997.
无论在汉语还是在日语的对话过程中都避免用"死"这个字眼,这是两种语言的礼貌说法。在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场合,代替"死"字用怎样的间接表达呢?二者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呢?文章首先对汉语和日语中表达"死"的间接表达进行考察,通过对比日语和汉语中"死"的间接表达的异同,来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死"的间接表达。  相似文献   
998.
《春尽江南》于2011年8月出版,这部小说是格非《人面桃花》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均创作于新世纪,分别写了国民革命早期、五六十年代和当下的中国。作者用优雅、精致、坚韧的语言一步步地逼近现实,用花家舍的兴衰消解了乌托邦的神话,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了人类各种情感的幻灭与破碎以及命运的无常与宿命感。虽然言辞之间可见淡淡的悲伤与无奈,却也大大迥异于创作初期的虚无主义和绝望感,更多的是通过对个体生命在历史的沧桑变幻、时代的交替更迭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叙述,揭示时代的症结。  相似文献   
999.
堀辰雄是日本昭和时代新心理主义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秉承了日本文学历来对"生"与"死"这个主题的讨论。作家擅长用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从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入手,讨论人物对于生死的选择转变。在作家致力终身的代表作《菜穗子》中,他用鲜明的对比成功地描写了三村、黑川两家两代人的不同命运,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菜穗子——这个旧时代的知识女性形象。在小说当中,菜穗子的生死选择几经变化。她也曾逃避现实,选择孤寂落寞的避世生活。然而童年玩伴的人生悲剧和丈夫的转变最终使她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现实。她对于"新生"的追求犹如凤凰涅槃,冲破了小说中现实环境的桎梏,展示了堀氏小说主题从"死"到"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00.
霍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后现代文学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对"死亡"命题的处理方式入手,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文本分析,从而阐述这两位后现代文学大师不同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