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7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诗歌意象,通过凸现女性的叛逆和自救以及颠覆传统男性权威,超前地向世人展示了女权主义思想及女性新形象,从而建构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这比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的兴起早了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102.
女性主义知识观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与当代西方知识观相结合的产物。它反对本质主义与二元对立,倡导多样性的知识模式,在对传统认知模式批判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知识范式。文章分析了女性主义知识观产生的背景,从三个方面对女性主义知识观进行了阐述,并做了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03.
启蒙于西方的女权运动,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国女性主义只有约一百年的历史,从其启蒙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女权运动缺乏理论指导。西方女权运动影响深远,激起了全世界女性的维权意识,也加速了我国女性主义的形成,并推动了我国女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4.
A.S.拜厄特是当今最负盛名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的长篇小说《占有》问世于1990年,旋即荣获同年的英国布克文学奖。这是一部双线结构的小说,分别讲述了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末两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塑造了既神似又相异的几组镜像人物。身为一名女性作家,拜厄特特别关注女性人生,对女性、爱情及婚姻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刻见解。因此,从女性主义角度对拜厄特《占有》中的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对理解这部作品及拜厄特的创作意旨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105.
女性形象的生态女性主义叙事出现在社会历史转型的危急时刻.颐琐的<黄绣球>作为政治小说,确也具有晚清新小说理想化、寓言化叙事的乌托邦性质.而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叙事立场来看,女人和男人一样是血-水-土地-家所构成的生命圈里,自然的人,文化的人和社会的人.女性知识论立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的确立,预示着晚清女性对于家国同构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型构,合乎女性生存利益的生态主义意味的深沉审视.黄绣球亦成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中蜕旧变新的新女性的形象原型.  相似文献   
106.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07.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有着鲜明性别立场的女性主义诗歌试图通过"身体写作"重塑女性形象和彰显女性独立的地位."身体写作"作品充分表达了女性的生命体验与价值立场,充满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但是从诗歌的精神价值取向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作品缺乏历史和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女性诗学在解构中应当注目精神维度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8.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109.
19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是上世纪末中国文坛热点话题之一。它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文本对固有的男性权威发起强有力的挑战,从而发出女性自我的声音,因而这种先锋实践是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然而,由于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接受与挪用时产生了错误与偏差,女性作家在创作上过分期望通过走类似西方女性主义斗争之路来谋求中国女性解放之路,从而导致了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抵触。虽然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前后两个阶段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但都有现代性的特点,这也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后现代式解构性思维的困惑;其次,是专注自我的后现代模式;第三,是后现代的精神困境。其教训是包括个人化写作在内的所有女性作家应当正视自己,正视现实,以个性生命展现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位置,以达到时代性与个人性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当下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0.
于春荣 《培训与研究》2007,24(12):23-24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升起的一颗明星。当代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赞誉赫斯顿为"南方天才"和她的"文学之母"。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和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被誉为黑人女性主义的杰作。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阐述,通过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回归分析了黑人女性的独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