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2342篇
科学研究   9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57篇
综合类   19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美学和体育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对乒乓球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美学分析和研究.研究表明:优良的乒乓球技术遵循“对称均衡”和“多元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并蕴涵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弧线等乒乓球技术独有的体育美.  相似文献   
62.
报告文学的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报告文学文本的现实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表现在直接的无功利与间接隐伏着的功利性上;形象美在文本结构的巧妙安排、合理的想象和文学语言的运用等艺术感性形式中得以实现;新颖美要求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创新;感染美既来自文本内容的真实,又来自文本具体生动的艺术形式,是文本真实的内容和完美、和谐的形式在审美高度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3.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4.
自然科学中的科学美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科学史上大量的事例的分析,自然科学中存在美,科学研究中使用了科学美学方法,而且,科学美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少重大的科学理论的建立和科学发现得益于科学美学方法,人类对美的追求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5.
粤东客家传统民居背山面水,外闭内敞,风格独特。本文从适应气候的地域性、适应灾害的防御性和适应人文的教化性三个方面论析了粤东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66.
本文以中外文学创作中性描写的优秀传统作为参照,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80年代前期小说创作中性描写的发展、演变与审美特征,论述了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中作家在性描写中所存在的艺术局限。  相似文献   
67.
音乐表演中的内心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芳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137-138,141
内心音乐听觉是音乐活动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内心音乐听觉与人的音乐知识经验的积累、对音乐感性体验的质量以及人的音乐审美情感都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是人在音乐表演活动中逐步培养建立起来的,是音乐表演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和能力。内心音乐听觉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音乐表演等音乐表演活动的质量以及表演灵感的产生。内心音乐听觉在音乐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内心音乐听觉这一心理学现象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高内心音乐听觉能力。  相似文献   
68.
探讨了如何在高专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9.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 ,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使这一民族瑰宝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70.
潘岳的诗文婉约缱绻却掩饰不住奔涌的激情,豪迈激越之中又透露出些许无奈的伤感。诗文中人、景、史融会于体,其对历史人生的感悟,对社会世态的透视,对命运的慨叹的归宿是大中华意识、自强不息与锐意报国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