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3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7篇
教育   5051篇
科学研究   160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70篇
综合类   379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455篇
  2011年   535篇
  2010年   414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502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49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a period of pedagogical enthusiasm and renewal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Based on a list of articles concerning art education published in Belgian periodicals between 1903 and 1923, the author undertakes an analysis of the title words in order to study how the subject was able to evolve. For this purpose, the pertinent title words are grouped into content categori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se content categories demonstrate specificity compared to other periods.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ubject at a given moment implie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ists of the emergence, the decline or the exchange of categories, which can also be demonstrated. The connections of these variations to historical facts are substantiated. It can therefore be stated that these variations represent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 However, such emergence, decline and exchange of categories is only possible on condition that each category is able to vary independently of the others. This is shown by an autonomy index as well as by an 2‐test. Thus, art education did not drop from the sky as a ready‐to‐teach school subject. Art education is always what the people make of it, which makes reflection on what it could be or has to be so important at any given moment too.  相似文献   
82.
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正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史家主体意识的前提。历史认识活动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来刺激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史家的主体意识。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是历史认识活动和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史家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3.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决定论的历史观 ,是和选择论这种非决定论的历史观相对立的。但是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又是和宿命论的、机械论的历史决定论相区别的 ,它不仅承认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 ,同时承认历史发展中人的历史活动的选择性。作为两种历史观 ,决定论和选择论是互相排斥的 ,但作为历史发展中同时存在的两个方面 ,历史的决定性和历史的选择性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依存的 ,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表现于人的有选择的历史活动之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选择性和决定性 ,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4.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对于瑶族族源。学术界先后提出了“山越说”、“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说”、“古摇民说”、“古尤人说”、“多源说”等多种学术观点,本文试图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瑶族族源追溯到传说时代的蚩尤、九黎、三苗时代。  相似文献   
85.
脱离史实基础的历史知识,或为无意中形成,或为有意造成,有的是故障歪曲和窜改,其特点为与史实有一定的联系而非正确的史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历史知识。这种情况,不仅见于古代史,在近现代史中也不少见。作为史学工作者,应做好辨伪与真求、提高与普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86.
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书是徽州所属歙、休宁、祁门、黟、绩溪、婺源六县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具有原始性、系统性、连续性、归户性的特点,形成一个庞大的数据系统,是研究中国封建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文章对徽州文书的由来、发现、收藏与整理进行了爬梳,以廓清源流。  相似文献   
87.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一直到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所进行的“减负”历程.今天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学生负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的负担问题,提出和实施有效的“减负”应对策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市场经济社会的个体主体性原则和目前我们国家个体主体性建设落后的现实及其复杂性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我们的哲学和史学研究,这是我国近年来人们研究兴起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的人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哲学领域,属于哲学人学它,它首倡加强对个体人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其学科的局限性使它无法继续深入到人学研究核心层次-对人的一般发展规律的历史考察。而人学的历史文化既克服了哲学人学的局限性,又能有效摆脱史学本身的危机。  相似文献   
89.
两汉“风俗使”演变及职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风俗使”源于三代周秦时期的采风制度,但至两汉时期,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风谣的古老制度发生了变化。两汉的“风俗使”除继续其“观风采俗”职能外,还用来考察官吏得失,延登贤俊,存问耆老鳏寡孤独困乏失职之民,而且成了监察地方行政得失的一种重要辅助方式。作为一种受皇帝临时差遣的制度,“风俗使”虽没有形成固定的官职,也没有具体的职掌,但由精通吏治,明达政事,多历显位,具有一定执法水平的朝官吏组成的“风俗使”巡行郡国,在录怨狱、禁苛暴,查吏治得失,赈灾济贫,存问鳏寡,显贤进能,推进教化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弥补了中央行政职能的不足,在加强社会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0.
新闻与历史的最大区别在于,新闻讲求时效,失去了时效性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价值,失去了新闻价值的新闻似乎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从新闻历史观的眼光看,优秀的新闻虽然失去了新闻价值,但却有可能沉淀为“历史的初稿”,从而具有历史的价值。新闻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观照新闻,从新的角度挖掘新闻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