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4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82篇
教育   4646篇
科学研究   40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39篇
综合类   39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7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427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377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289篇
  2003年   258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画的造型方式有别于其他画种,既不追求绝对的写实,又不主张脱离真实物象的过分夸张变形,而是力求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对形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使所表现的形象更加符合画家的主观意图,更加生动,更具表现力。“意象造型”是水墨写意画所采用的基本造型手段,也是中国画造型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2.
魏晋南北朝诗歌与新诗在譬喻修辞上的表现,可以论述者很多,而本论文则锁定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本体、喻体皆为视觉形象者,与新诗中本体为视觉形象,喻体为听觉形象与心觉者作一比较,来考察其中的相通与相异之处,其共通点在于,不管喻体为何,一个譬喻修辞就是一个意象,因此就能彰显出主、客之间的对待,并突出譬喻中的本体,也可以说就显示了作者对本体的认识、但是就其相异处而言,魏晋南北朝诗歌主要以视觉形象比拟视觉形象,较着重于“形似”、“以易知说明难知”;而新诗有时以听觉或以心觉来比拟视觉形象,则较着重于“神似”与“创新”,以及因知觉、心觉相沟通而造成的美感。  相似文献   
63.
该文通过探讨创造名牌,执行服务承诺,加强服务的有形启示等来塑造企业服务形象的途径,为企业服务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现代湖南剧作家群受到湖湘文化的潜在影响,其剧作中的人物形象的执拗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韵味,与剧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及幼时体验密切相连。楚文化中绚丽奇幻的想象,在现代湖南剧作家心灵深处的复活,一方面使现代湖南剧作家的创作充满着奇幻的想象和怪异的戏剧意象,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些奇幻怪异的意象,更多地倾向于阴森怪异、反叛叛逆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65.
CCD 等厚干涉实验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显微光学系统取代读数显微镜,构成新型的CCD等厚干涉实验仪。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来补偿因视场扩大带来的条纹分辨率降低的影响。实验测试比较显示,CCD等厚干涉实验仪具有实验观察效果好和采集数据更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6.
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脊波变换域实现图像水印的方法。其优点是良好的稳健性和层次性的检测方法。这种算法充分利用有限脊波变换的特点,把原始图像和水印分解成多频段的图像来嵌入水印。检测时,把加了水印的图像分解,通过计算处理每一层取得所有的有关信息。  相似文献   
67.
主体的创造性发挥和情商领悟 ,乃是沟通音乐形式之美与诗性之美的艺术中介 ,而正是这种质的规定性 ,才使音乐审美教育的规范训练和情感陶冶成为可能 ,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象征通约中 ,升华社会前进和民族昂首的生命意境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68.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意象。王昌龄诗中月亮已不是纯客观的自然实体 ,而是有了不同思想内蕴 ,在规定的语境中被赋予生命、情感与灵性 ,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情感流程与鲜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9.
教育事业之间竞争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并且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公众形象已成为学校之间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70.
史湘云,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既没有黛玉的忧伤又没有宝钗的城府,是一个居于黛玉和宝钗之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这个人物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悲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