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89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4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以意造象是文学创作中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外化技巧,从古至今文学家们均普遍运用。以意造象应讲求“意”的新颖、深刻;而“造象”应符合事物本质,要有象趣和个性,方能产生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52.
人情国度里的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这种传统化因素对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推动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能将公共关系诱入误区。剖析“人情”与公共的关系有利于在公关知识传播和应用时,广纳本土化的精华,力拒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53.
解放后,高校的声乐教育以美声为主,并且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的音乐作品。但是,由于汉语的发音和民族文化的差异,用美声的方法演唱中国作品时,既要改变语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以歌唱的元音清晰地去接触语言,把中国的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摆正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可以真正做到声音、感情、表演、风格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54.
由于中外文化根源的不同,中外山水田园诗会产生审美上的较大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中国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整体性的静态描写,而西方诗中的景物描写多为个体性的动态描写;在中国诗中,写景是为了体悟,最终超越个人情感,而在西方诗中,写景是为了抒发个人的主观情感;中国诗中意象丰富,多个意象构成一个意象群,在西方诗中意象单一,鲜明而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655.
樊骏生前于文学兢兢业业的态度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进程与发展。《认识老舍》一文是樊骏剖析老舍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引经据典,研史究料,展现一个学者熟稔的文笔功底与谨严的求识理念。樊骏已逝,情怀留存,感悟析视先生的学术修养和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研习标尺,更鞭策我们严肃求知。  相似文献   
656.
周大新《安魂》这部对话录,实际上是一个灵魂的独语,在深情的人生回忆与奇异的天国想象中,流露出其浓郁的父爱和宗教情怀。周大新的宗教情怀富有终极关怀、救赎色彩和人文精神。从中西宗教文化传统来看,周大新的宗教情怀具有应激性和动态性,还不够深远澄穆,然而,在当下文学语境和新文学传统中,《安魂》都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657.
明代历史小说隐含作者的意图伦理,主要表现为"激发忠义""惩创叛逆"以及由此而显示出来的济世情怀。激发忠义既可以通过明君贤臣来显示忠义于盛世之重要,也可以通过忠义行为和人格品质来显示忠义于为人之重要,还可以通过丧失忠义及其不良后果来显示忠义缺失之危害;惩创叛逆包括叛逆之危害、惩创之艰难和惩创之复杂性;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济世情怀,隐含作者"激发忠义,惩创叛逆"时,总体上遵从官方伦理,同时也吸收了民间伦理,让小说显得丰富而不刻板,既说教又充满人情味。  相似文献   
658.
高校课程思政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挥棒。通过重要讲话精神和相关政策文本分析,明确课程思政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方向是学生发展效果,并提出"大学生专业精神"的概念,作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联结点。然后,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两阶段六维度"的专业精神动态测评模型,在学段中期评价专业情怀,包括专业认同感、专业学习投入度和专业心理契约等三个维度,学段终期评价专业信仰,包括专业知识获得感、专业志向和科学道德责任感等三个维度。本测评模型是一种理论尝试,其有效性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659.
《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12):1945-1954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parental conflict and violence differentially impact on offspring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Using data from a longitudinal birth cohort study this paper examines: whether offspring exposure to parental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volving physical violence which may include conflicts and/or disagreements) or parental intimate partner conflict (conflicting interactions and disagreements only) are associated with offspring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bstance use in early adulthood (at age 21); and whether these associations are independent of maternal backgroun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substance use. Data (n = 2,126 women and children) were taken from a large-scale Australian birth-cohort study, the Mater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tudy of Pregnancy (MUSP). IPC and IPV were measured at the 14-year follow-up. Offspring mental health outcomes –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ubstance use were assessed at the 21-year follow-up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 (CIDI). Offspring of women experiencing IPV at the 14-year follow-up were more likely to manifest anxiety, nicotine, alcohol and cannabis disorders by the 21-year follow-up. These associations remained after adjustment for maternal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otential confounders. Unlike males who experience anxiety disorders after exposure to IPV, females experience depressive and alcohol use disorders. IPV predicts offspring increased levels of substance abuse and dependence in young adulthood. Gender differences suggest differential impact.  相似文献   
660.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灯塔守望人》,是一篇"写实主义"与"抒情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作者按"谋职——就职——解职"的顺序,讲述了流落异乡的史卡汶斯基做灯塔看守人的一段生活经历。小说把景物描写与对主人公的情感表现交融在一起,使作品先后呈现出壮美、优美与崇高之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陶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