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188篇
综合类   7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标枪投掷技术中,左腿在交叉步及最后用力的衔接中起到引导、制动和支撑的作用.从交叉步和最后用力这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中,对左腿的动作及其意义进行生物力学探讨,从而对左腿在投掷标枪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参加第4届城市运动会(1999.西安)男女标枪比赛运动员29人次投掷步技术现场摄像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投掷步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第1、2步躯干后倾角过大,第2~3步躯干后倾角则相对较小,以至交叉步的动作幅度受到影响;女子标枪运动员交叉步存在下肢前移幅度不够的技术问题;投掷步第4步左膝弯屈程度较大,左侧支撑无力是我国优秀标枪运动员该技术环节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83.
掷标枪最后用力左侧支撑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物力学角度对掷标枪左侧支撑动作进行了全面分析 ,论证了左侧支撑是掷标枪技术中的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84.
通过影片解析,对当今亚洲优秀男子标枪选手投掷(从交叉步到标枪出手)全过程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对大学生标枪运动员投掷步合理跑速系数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高校部分优秀大学生男女标枪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投掷步速度、运动成绩等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标枪投掷步合理跑速系数的概念,并应用于训练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6.
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强力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肌肉的强力训练法和肌肉训练以外的内源性强力法进行综述,并分析各种强力方法对提高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作用与效果,为广大投掷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运用三维运动学分析方法对参加第 13届亚运会的我国 6名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动作进行解析 ,结果表明 :最后用力阶段右髋动作加快与制动的时机不甚理想 ,躯干相关肌群有过早收缩发力的现象 ,从而影响右肩速度的变化 ;发现右肩速度超过右髋速度的时机也不理想 ,右肩与右髋的动量传递效果与右脚的拖拉制动动作连接不紧 ,以至减小了最后用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投掷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影片解析及数据处理,获取其投掷步技术指标。然后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类比,找出规律及特点;同时具体阐述国内运动员的投掷步幅、投掷步节奏等动作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地对投掷步技术进行了定量分析,为促进该技术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89.
对近些年出现的转体投掷标枪技术和传统的直拉引枪技术进行比较 ,发现其重要的特点是转体中完成引枪 ,转体程度圈套 ,最后用力阶段躯干同时绕垂直轴和水平轴转动 ,最后用力距离加大。  相似文献   
90.
When characterising typical human movement profiles, the optimal number of trials analysed for each participant should ensure a stable mean. Sequential analysis is one method able to establish the number of trials to stability by assessing a moving point mean against a set bandwidth. As the total trial number determining this bandwidth is selected arbitrarily, the effect of applying different total trial numbers on the results of sequential analysis was investigated. Twenty participants performed 30 trials of overarm throwing, and sequential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three dimensional (3-D) kinematic data over 10, 20 and 30 trial numbers. We found a total of 20 to be the preferred trial number for sequential analyses. Erroneous results were produced consistently by 10 trial number groups, while moving point means were statistically unchanged after the 10th trial. Subsequently, sequential analyses were applied to 20 trials to establish trials to stability in discrete and time series elements of the 3-D kinematic data.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trial size between 13 and 17 provides stable means for overarm throwing kinema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