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教育   4235篇
科学研究   526篇
体育   885篇
综合类   58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534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517篇
  2006年   469篇
  2005年   414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从汉语速成教学的实质出发,以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选派的首批优秀中文专业学生赴福建师范大学留学班为例,初步探讨了福建师范大学印尼留学生汉语速成教学模式,即最优化地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并充分挖掘和调动各方面的潜能,从而解决好"速"与"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2.
古代的圣贤为拯救乱世,救民于水火之中,而各行其道。他们对产生乱世的根源认识不同,实行的救世方法各异。庄子认为世道混乱的根源不在政治,而在于人本身。治身在于治心,只有从精神上重建理想的家园,方为救世之道。  相似文献   
103.
庄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最善运用神话的人。《庄子》一书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将其独特的道家思想蕴于神话之中,通过运用神话阐释他心中的循环变化思想。从鲲与鹏,庄周与蝶,种有几,混沌之死,瓠与瓢等5个神话可以看出庄子独特的内心世界。庄子以其特有的神话思维方式,气象万千的想象力,影响着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04.
“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高校2010级2 214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量表得分与常模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在掩饰程度量表得分上与常模无显著差异;有161人的神经质得分大于等于65,占8.0%;男女大学生在精神质、掩饰程度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90后"与"80后"大学生在内外向、神经质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9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整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5.
用叠加原理和数值积分法,分别对均匀带电薄圆盘和薄宽圆环的静电势进行数值研究.绘制了电势的空间分布图及其等势线图.  相似文献   
106.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心理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表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尺度,是社会创新的心理要求,是社会稳定的心理保障。客观刺激事件和心理挫折是诱发心理不和谐的主客观原因。构筑心理和谐可从:转变行为理念,加快推进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积极推动人的心理和谐建设;提升人的道德需要等三个策略进行。  相似文献   
107.
社会认同: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纵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主要由个体对某一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认知度、理解度、归属感、支持度以及个体对该群体的责任等几个层次构成;从横向上分析,个体的社会认同经历了社会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等过程。社会认同研究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探索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认同及其有效建构路径提供了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辩证地运用社会认同理论的有关观点,可以为解决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心理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8.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神病理学为核心的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由于过度关注心理障碍症状的消除,忽视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指标的作用,存在诊断不准确、干预难长效等缺陷.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积极心理学运动下产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着心理健康发展的新方向,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系统介绍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基本观点及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贡献和不足进行了评述,并从模型的指标内涵、预测功能和干预指导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9.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面旗帜,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量表测量表明:(1)所调查贫困大学生样本的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况良好;除认知维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五个维度均显著高于非贫困生对照组;除两维度差异不显著外,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节制维度高于全国常模,人际维度显著低于全国常模.(2)具体而言,在20项积极心理品质中,贫困大学生发展最好的五项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最差的五项品质为社交智慧、幽默风趣、创造力、领导能力、自制;贫困生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品质有11项,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的品质9项,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的品质有6项.(3)在贫困大学生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年级、性别、生源地等方面的差异.据此结果,本研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10.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人生.今年两会召开,“幸福中国”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让人民更幸福”成为中国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本文重点介绍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先让学校幸福起来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为啥要创建幸福学校,理想的幸福学校是啥样,如何创建幸福的学校,从而为办幸福学校和发展幸福学校联盟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