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45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9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清初特殊的时代及诗学背景,使得社会迫切需要弘扬诗教以整顿世风、诗风,而这在唐、宋诗选本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992.
诗歌中只有哲理诗而无哲学诗的说法,事实上,哲学诗是哲理诗的精华,有必要将哲学诗从哲理诗中独立出来,将诗歌引向对最高价值的追求。表达普通的生活道理而又抽象化、带有思辨性的诗即是哲理诗;而建立在彻底的哲学基础上、具有明确形而上精神价值取向的诗歌则为哲学诗。哲学诗的精神是形而上的,哲理诗的精神则是形而下的。哲理诗的意义是局部的、有限的;哲学诗的意义是整体的、无限的。中国古代哲理诗发达,但哲学诗极为不发达。哲学诗直到近现代才得以根本改观。中国现代哲学诗的创作远未达到成熟的境界,还没有找到一种终极精神形态。必须重视哲学诗的创作。  相似文献   
993.
古往今来,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登临胜境,或直抒胸臆,或寄情抒怀,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促成了表达美感体验的旅游山水文化的形成。作为其中最夺目的奇葩,历代诗人留下的千古绝句,更是以凝练的语言,传神地概括出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赋予了这些名山胜水更高的观赏价值。本文以古诗名句为线索贯穿全文,借用这些诗句生动的描写,阐述了旅游中自然山水的审美,希望游者能以更加立体的角度去欣赏自然山水的天然美与文化美。  相似文献   
994.
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存在很大差异,主语人称的模糊与明晰便是差异之一。将汉语诗歌(特别是古诗)译为英语必须顾及这一差异。文章探讨了汉英诗歌主语人称差别具有的不同诗学意义,提出了三种汉语诗歌英译时主语人称代词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5.
从初唐到晚唐,风格各异的著名诗人层出不穷,有的激愤,有的不羁,有的沉郁,有的明媚,有的晓畅,有的蕴藉,使得唐代这个诗歌的大观园姹紫嫣红,分外壮观。其中,在连年的政治斗争中被浪费生命和才华的李商隐最让人唏嘘。他是晚唐诗歌的最杰出代表,但他的诗歌又是这个帝国的末世哀音。  相似文献   
996.
李益诗歌创作心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益是中唐前期著名的诗人。经历"安史之乱"的中唐社会在社会状况和时代精神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李益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诗歌创作表现出复杂的心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997.
近30年,伴随着新诗创作的繁荣,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技巧论诗学著作尤其引人注目。诗评家们从近30年的诗作出发,对新诗的基本范畴、基本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引领新诗创作向健康的方向飞速发展。自然,在这些论著中,也存在着观念滞后、话语方式单一等不足。  相似文献   
998.
游侠是战国到汉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游侠诗则是传统诗歌的重要类型之一。建安时期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以曹植为代表的游侠类诗歌应运而生。曹植的游侠诗将少年任侠、追求个体自由的模式与忠君爱国思想结合起来,深刻影响了后世游侠诗歌的创作。阮籍此类诗歌中表现了对游侠建立功名之梦的清醒认识,主张退而在文学作品中彰显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李白游侠诗作开创了"功成身退"模式,是对以上两种传统的继承及融合。  相似文献   
999.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1000.
:1993年湖北荆门挖掘的楚墓墓主的生卒年代、职务均与屈原大致相当 ,墓中竹简为我们研究屈原提供了大而具体的文化环境。楚简中儒家与道家著作里的许多理性观念在屈赋中可以得到印证和进一步的阐释 ,反过来为研究屈原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