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8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髦的国外社会思潮,以其彻底的批判性、特立独行的理论观点,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引起了较大的影响。文章从批判性的相通角度将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联系,并着重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72.
大学课程改革是现代大学改革的核心命题。以泰勒原理为基础的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遭受到后现代课程观的犀利批评。具体分析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厘清两种课程理论的关系,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关键。现代大学课程改革必须寻求介乎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之间的课程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73.
后现代政治思潮的崛起,对现代性的政府治理理论与思维模式产生冲击,现代政府运作的价值理念受到质疑、批判而陷入危机之中。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主要通过解构现代性,瓦解理性人假设,肢解官僚制,悬置公共权威与摧毁专家霸权的努力,挑战现代政府价值理念。伴随后现代社会到来所带来的事实诉求,应于后现代主义政治思潮之幕下,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型,构建服务型、网络型、协商型与生态型等后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回应后现代社会的诉求。  相似文献   
74.
以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为核心的社区教育后现代特征,使得社区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社区教育的发展缺乏普遍性规律的指导,缺乏合法性的制度支撑,以及政府单一主体的供给无法满足多元需求等。最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地缘性社区教育理论的建构,社会改革进程中政府与社会组织间伙伴关系的确立,以及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5.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一种与现实主义“本质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观,即“原生态真实”。为了表现生活的“原生态真实”,“新写实”作家主张在创作时对生活本真进行“还原”。并提出了“零度写作”策略。“原生态真实”是消解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写作的一种策略,是对现实主义“本质真实”的反动。从文化角度看,“原生态真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真实观上的反映,因而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6.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触角深入各个领域,比较教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受其影响,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批判意识、包容差异、注重内在性确实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其极端的不确定性也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困扰。  相似文献   
77.
后现代主义电影并不是一种电影类型,而是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产物。好莱坞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它颠覆了一切深度模式,抛弃了精英文化,而走向消费文化、世俗文化、游戏文化。  相似文献   
78.
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以其独特而新颖的"套盒结构",零散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开放的阅读空间和典型的元小说创作风格,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79.
本文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区分。文章指出,就象要把后现代主义放到现代主义的背景中加以界定一样,人们也要以法国结构主义为背景来界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与结构主义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当然,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章讨论了后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倾向和创新,尤其是它与结构主义的师承关系以及它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0.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已经影响到翻译学领域,为翻译观念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借鉴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解构、多元、不确定和重构等观念,笔者尝试提出了翻译的“像似性”标准,并探讨了实现“像似性”标准的途径——“对话交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