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570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399篇
综合类   18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健身反向走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向走改善或提高机体平衡能力的价值,本研究以26名61~70岁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进行常规健身锻炼(正向快走或慢跑),一组进行反向走锻炼。2组老年人在锻炼开始前和锻炼12周后,检测平衡功能(闲眼单脚站立时间、Footscan测力台系统静态睁眼双足站立测试和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步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2周锻炼后,反向走组老年人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明显延长,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大和最小幅度明显增加,步态分析中右足跟到达最大压力的时间明显增加、身体重心额状轴最大位移明显降低。而常规健身组老年人只是在身体最大活动幅度测试中X轴方向运动的最小幅度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说明:反向走与正向快走或慢跑相比,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平衡功能,因此可以作为老年人平衡能力锻炼的一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82.
现代100米跑技术的生物学分析及放松技术再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物学角度对 10 0米跑的技术与训练进行了分析研究 ,指出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短跑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更新观念 ,改革短跑教学与训练 ,从而为进行科学化训练提高我国短跑运动成绩与技术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西宁市中年妇女进行12周走步健身减肥效果的分析表明:经过走步健身锻炼,实验组与对照组BMI、腹部和大腿部减肥效果明显(P<0.05),上臂部、髂嵴部等不明显(P>0.05),据此提出了进行走步健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84.
对女大学生进行形体课教学,可以纠正原有不良的身姿缺陷,培养出良好的站姿、坐姿和走姿,使她们充分显示出女性特有的优美外形。  相似文献   
85.
步行和日常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的推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剑松  李靖  顾忠科  孙飙 《体育科学》2006,26(11):91-95
目的:研究不同步速下行走时的能量消耗水平,进而推导出根据计步器参数推算步行能耗和一日总能耗的方程,以期为进一步开发计步器功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计30名(男性15名,女性15名)。受试者身体右侧平肚脐锁骨中线处和腋前线交点处分别佩带计步器,在跑台上分别以3.2、4.8、6.4、8.1、9.7 km/h 5种速度步行800 m,记录计步器计数和实际步数,通过间接热量法测试步行代谢情况。佩带计步器一周,记录每日计步器计数,每日填写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结论:以不低于正常步速行走时,计步器可以精确记录步数,放置位置不同对步数记录无影响。随着速度加快,步频加快,步幅加大,单位能耗增加。但在完成相同距离步行时,运动强度(速度)不同,总热量消耗不完全一致,能量消耗不仅与单位能耗有关,运动时间也是重要的因素。根据计步器参数推算步行能量消耗和一日总能量消耗的公式分别为:步行能量消耗(kca l)=0.43×身高(cm) 0.57×体重(kg) 0.26×步频(步/m in) 0.92×时间(m in)-108.44。一日能量消耗(kca l)=0.05×一日计步器计数(步) 2213.09×体表面积(m2)-1993.57。  相似文献   
86.
我国现役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关键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比赛现场采样、摄像法、录像解析法及数据统计法、关键技术会诊法,对中国现役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研究的创造点是:(1)针对奥运会竞走项目,依据国际田联“竞走定义”的技术标准,规范我国现役优秀女子竞走运动员关键技术时间空间特征;(2)纠正“小步幅、快步频、直腿扒地”的传统技术定型,建立被国际竞走裁判员承认的新技术定型。  相似文献   
87.
文章通过对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参加K-1比赛的录像研究分析,对双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竞技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员在K-1比赛中的的优势和不足,并试图找出原因,以期为以后中国散打运动员在K-1比赛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乃至成为K-1比赛的王者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促进我国武术散打的更新和完善、更快地与世界搏击运动接轨。  相似文献   
88.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methodological concerns connected to insid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race-symmetry’ shared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teacher participants. To do this, race critical reflexive strategies are utilized to show how and why this practice productively contributed to the knowledge about race making constructed in my study, a research process I describe as getting inside my insiderness. However, these reflexive practices also helped me to develop a deeper awareness of the potential for what I now describe as White shadows to infiltrate research of this typ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White shadows is a useful tool to describe research practices that silence or deflect attention away from issues connected to race, and hence, White shadows help expose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Whiteness to remain protected by research. There are two interconnected aims of this paper. First, to illustrate the sort of race reflexive practices called for, and in doing so, to demonstrate why they are valuable and helpfu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econd, I hope to encourage a rethink of the insider–outsider relationship that typifies ethnographic research by shifting attention to explore the inside of insid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89.
孟奇勋  张一凡  范思远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655-1622
近年来,日本、韩国和法国政府相继设立主权专利基金,预示着专利交易市场的竞争模式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主权专利基金在扶持国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可能演变为一种潜在的贸易防御措施,并激发新一轮的全球专利竞赛。实践中,我国政府也开启了主权专利基金运营的初步探索。从完善路径来看,需要对主权专利基金的市场运营予以应对:一是优化我国专利交易运营市场体系;二是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三是提高专利诉讼风险防范能力;四是深化各国主权专利基金之间的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90.
Using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colleges become sites that socialise African American men as gendered beings. Twenty-four African American men enrolled in 1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19 southern and border states of America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purpose is to illustrate how constructions of manhood and masculinity among this group potentially influence collegiate efforts to serve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men academically, socially, and developmentally. The following themes of manhood construction emerged: (1) self-expectations; (2) relationships and responsibilities to family; and (3) worldviews and life philosophies. Respondents reported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in which they were treated and engaged in historically black and white institutions, also reinforcing various manhood constructs. The paper is a resource to advance the field’s thinking about this group’s college experiences, retention, and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