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35篇
科学研究   10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文化大革命”与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为了完全否定文革而完全否定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32.
毛泽东是"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他力求通过实践来证明"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当他从实践中发现"文化大革命"有问题时,总是认真地去反思。他发现多少错误就纠正多少错误,而且是真诚地、迅速地去纠正,在政治、文化、军队、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都纠正了许多具体错误,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也进行过严厉的批评和斗争。毛泽东在对"文化大革命"反思和纠正的过程中,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事实上已触及到造成这场灾难的思想方法原因。但是,毛泽东没有认识到"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误的,还以为这场运动从根本上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这是他的悲剧所在。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仍然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期间毛泽东继续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在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误入歧途的结果,这个期间毛泽东始终热爱人民。我们应该科学地认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33.
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与党在土地革命中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究其成功之道,在于党依据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着眼群众根本利益,制定了符合当地的土地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的土地诉求,同时还重视生存。立足发展,使群众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5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都进行了土地改革,.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士地改革虽然是在不同的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但二者在实施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同点.如两地区的土地改革都经过充分的准备,都是分期、分阶段进行的;都有健全的领导机构来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都是由政府居间办理.完成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在土改的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主的破坏和阻挠等。  相似文献   
35.
梁漱溟与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从事的乡村建设和土地革命,分别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在救国救民的不同道路上进行的艰辛探索。1938年的"窑洞之辩",既是两位思想巨人的一次集中对话,也是两条救国救民路线的一次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36.
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延安文学以及新中国文学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书写了关于"革命"的记忆。而这种独特的书写方式肯定了暴力叙事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直到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这种暴力叙事一度成为主流的写作伦理在伤痕、反思文学中。本文旨在肯定它们在发现大写"人"的同时,着重阐释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这种暴力叙事不仅来自于肉体的暴力,更源自于精神上的暴力,而那种受害者不自觉加在受害者身上的精神施虐更加深了这种精神上的暴力。  相似文献   
37.
在1921-1937年这长达17年的时间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历经种种曲折,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了根据地的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使他们得到了其参加革命的唯一热盼——"耕者有其田"。  相似文献   
38.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39.
观照传统与现代的思维悖论对近代文学革命造成的文化困境,"诗界革命"无疑具有标本的意义。从"新学诗"到"新派诗"再到"新体诗","诗界革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和调整。思想启蒙与诗歌创新在具体实践中的龃龉,体现了近代启蒙者皈依传统的集体无意识。传统思维和逻辑结构没能在启蒙运动中得到转换,极大消减了"诗界革命"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0.
伊壁鸠鲁派哲人勃娄陀与天主教神父龙格玛尔、雅各宾分子甘墨兰关于宗教问题的不同看法是小说的重心。勃娄陀在看清了公民宗教的弊端后选择了与受到新政权迫害的天主教神父缔结友谊,哲人在传统天主教与雅各宾派公民宗教之间的身位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