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1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教育   1388篇
科学研究   485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601篇
综合类   346篇
文化理论   16篇
信息传播   6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2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82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邓光耀  陈荟荟 《资源科学》2022,44(5):1036-1050
了解中国区域间产业隐含能消耗转移状况及空间影响因素,对促进地区产业节能及平衡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增加值视角,构建中国省间多产业贸易流通价值链模型,测算各省隐含能和增加值贸易,并选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地理距离等因素在时空上对各省国内传统、简单及复杂贸易价值链隐含能消耗总量的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多数省份在满足本地最终产品需求上的隐含能占比最高,其次是出口产品,接着是国内三大贸易价值链上的隐含能占比,而跨区满足本地最终产品需求的隐含能占比最小。②多数区域都在扩张区域间及出口贸易规模。东北及三大沿海地区总体隐含能产值上升;两河中游地区经价值链获取增加值的成本更高;西南、西北两地在大部分路径的隐含能成本增加。③三大价值链隐含能转移中,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多处于隐含能转移量高位;西北地区常处于隐含能转移量低位;其他区域转移量适中。④较2012年,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对多数省份在国内三大价值链上的隐含能总消耗量的影响转为负向;科技发展水平转为仅对西南、西北地区呈正效应;产业转移与地理距离对各省的正向作用减小。本文结果对探究各区域产业隐含能流通状况、跨区贸易隐含能消耗的时空特征及制定针对性节能方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的不合理及自身的不足制约了重庆报业的发展,重庆经济的增长和宏观政策的利好使重庆报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庆报业应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退出机制,整合资源,调整结构,逐步形成重庆报业"轴心",全方位开发报业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内容生产的优势,形成报业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43.
分析我国现阶段尚未发展成熟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结合现行消费税制度在奢侈品课税方面存在的如课税范围偏窄、税目税率设计不科学、价税关系和征税环节设定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应从扩大征税范围、科学设计税率、调整价税关系等方面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4.
徐美芳 《科教文汇》2014,(15):197-198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人们往往通过消费作为发泄内心紧张的方式,儿童耳濡目染,极易养成不正确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仅影响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会多方面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阻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在此,就小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做一定的分析,揭示问题本质,提出建议,希望能推动家长、学校、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5.
大学生"体质低下"已严重阻碍了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寻求改善这一现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5724名在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和身体活动量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同与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关联;而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也同样显示出身体活动量有效增加的趋势。可见,积极的体育消费对大学生身体活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成效,是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相似文献   
146.
曹晓晓 《湖北体育科技》2014,(12):1059-106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淮安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体育消费特征进行调查。不同阶层的体育消费具有明显的分层特点:下层居民主要以相对便宜的运动鞋服为主要消费内容,并表现出较强的博弈性消费心理;中产阶层是当前体育消费的生力军,体育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上层居民的具有更强的体育参与度和消费实力,但因淮安市体育休闲资源匮乏,出现高收入低消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7.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唐山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消费与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人均收入、职业、年龄等指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市民对体育消费认知上持肯定态度,体育消费观趋于理性。居民的消费动机呈多元化态势。建议:确立唐山区域经济良好地区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发挥唐山地域优势,打造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8.
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行了分析解读。阐述了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机遇:政策支持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体育消费爆发的临界点已经到达;人口红利和城市化进程壮大了体育产业消费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扩大内需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体验经济的到来助推体育产业发展。并指出面临的五大挑战: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不成熟;群众体育发展滞后;体育产业核心层薄弱;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具体实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9.
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对自身身体形象的追求是不同的.本文探讨了体育消费文化语境的内涵;回顾了不同文化语境下、不同历史时期女性身体形象的审美规训.在此基础上提出:(1)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是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条件,体育消费活动是女性身体形象认同的重要路径;(2)在体育消费文化语境下,女性进行体育消费应该以“健康”作为根本目标,重新认识“健身房”和进一步解放自己的身体,走出体育消费的误区,对身体形象的价值观认识应该得到突破和重新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50.
Since the 1980s, popular cultural products have criss‐crossed the national borders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enabling a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an ‘East Asian Popular Culture’ as an object of analysis. The present essay is a preliminary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conceptual and analytic shape to this object, delineated by its thre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Each East Asian location participates in different and unequal levels in each of these component processes. Production can either be located entirely in a single geographic location or, alternatively, each of the necessary constituent sub‐processes can be executed from different locations; preference for either arrangement tends to reflect the relative dominance of the production location in exporting its finished products. Consumption and thus consumers are geographically located within cultural spaces in which they are embedded. Meanings and viewing pleasures are generated within the local cultures of specific audience. Conceptually, among the several possible consumption positions, the one in which an audience watches an imported programme is most intriguing. In this viewing posi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the location of consumption and that of the production location become most apparent. The audience member has to bring his or her own cultural context to bear on the content of the imported product and read it accordingly. In this sense, the cultural product may be said to have crossed a ‘cultural’ boundary, beyond the simple fact of its having been exported/imported into a different location as an economic activity. Such an audience position requires the consumer to transcend his or her grounded nationality to forge abstract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foreign characters on screen, a foreignness that is, in turn, potentially reabsorbed into an idea of (East) ‘Asia’; a potential ‘East Asian identity’, emerging from consumption of popular cultural products, is thus imagin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