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立体摄像方法,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成功和失败试举动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看出,对同一运动员尽管成功和失败抓过程中,杠铃重心都达到相同的最大高度,然而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的相对垂直距离是不一样的失败试举过程中,运动员没有获得足够的垂直支撑空间,在极限负荷情况下当然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支撑力量,造成失败。  相似文献   
22.
数字图像技术在女子举重技术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举重运动的迅速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差距逐步缩小,技术的正确合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对我省女子举重队某队员的抓举动作进行了分析。着重研究了杠铃重心的轨迹及速度;肩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角度变化。发现该队员存在下蹲到上举阶段,杠铃偏向支撑面前部;发力瞬间,关节伸展不充分;上举的锁肩提肘动作太小。数字图像技术对于举重项目的技术诊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3.
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高水平女子举重运动员抓挺举大强度训练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级别的女子举重运动员,其大强度训练的内容、负荷量与训练效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录像解析、动力测试、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三维动力学和二维运动学测试分析 ,根据技术动作的用力特征和运动轨迹的定量描述 ,得出抓举技术结构特征和主要技术影响因素 ,指出抓举技术的主要生物力学因子。  相似文献   
25.
本文通过对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刘寿斌、何英强等154名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知拇指长度与抓举成绩有关,并提出了男子举重运动员拇指长度的选材下限为(5.91-0.15)厘米。对男子抓举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运用三维运动学的研究方法,对参加2005年全国第十届体育运动会举重比赛的运动员石智勇的抓举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提铃过程中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平均加速度超过2 m/s2,体现了优异的爆发力和出色的提铃技术;引膝阶段的技术与常规引膝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改变,该阶段用时很短,膝关节角度也几乎没产生变化,通过对膝关节的制动充分发挥了腰背部肌肉力量,使抓举时杠铃最高加速度的值出现在引膝阶段而非发力阶段,这是最体现石智勇抓举技术特点的地方;抓举发力阶段,身体用力协调,各关节角度的把握也恰到好处;抓举下蹲支撑阶段技术动作堪称完美,人杠重心间距控制合理,杠铃回落距离仅为13.6 cm,人体重心向下的平均加速度为11.2 m/s2,两项均属于世界顶级选手的技术指标;在起立阶很好地利用了杠铃的弹性势能,与杠铃同步起立,同时人杠重心间距仅为0.002 m,确保了起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7.
通过采用三维录像解析法对4名四川省举重队抓举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进行分析,选择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前后、左右三个方向上的运动轨迹作为分析指标,利用指标中的数据变化特点来解读运动员在抓举技术中所需要遵循的“近”、“快”、“低”三原则.结果表明;人杠重心运动轨迹在抓举运动技术分析中不但可以直观准确地判断运动员技术的优缺点,还可以作为教练员指导训练的定量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97年颁布以来,第267条第2款引起了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作者在梳理相关学说观点的基础上,立足犯罪体系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凶器"应当以可以产生足以使被害人产生畏惧心理为标志,"携带"应具有随时使用凶器的可能性,并根据主客观情况的不同分为五种类型对"携带凶器抢夺"进行了详解。另外,"携带凶器抢夺"构成抢劫罪不应以数额较大为要件。  相似文献   
29.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track weightlifters' barbell acceleration with a portable accelerometer over three training sessions to examin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to compare peak barbell acceleration at different training intensities. Twelve nationally ranked weightlifters volunteered for this study. The portable accelerometer was attached to the right side of the barbell to measure barbell resultant acceleration during the snatch lift at a sampling frequency of 100 Hz.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over three training sessions at intensity levels of 80%, 85%, and 90% of one repetition maximum.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s) for the three training sessions and 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peak barbell acceleration at three intensiti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ice was highly reliable with an ICC of 0.88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0.81–0.9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ak barbell acceleration at various lifting intensities, indicating a decline of the acceleration as the mass of the barbell became heavier. The portable accelerometer seems useful in measuring barbell acceleration data, which can be analyzed in future studies to monitor a weightlifter's performance in a practical setting instead of testing at a laboratory.  相似文献   
30.
本文设计的抢答器电路 ,具有电路简单、性能稳定、适用性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