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430篇
科学研究   6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11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馆员的素质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员在“精神生产力”构成中有着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相应的,图书馆员的素质也必须优化提高。  相似文献   
112.
Within the sphe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many observers ( Shields and Bredemeier, 1995; Capel, 2003; Green, 2003 ) have identified PE staff as having a special empathy for children's pastoral care nee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 (PSHE). Such factors as the varied situations and venues in which the subject is delivered, including off-campus and extra curricular activities, perhaps lead interested staff into work that locks into the welfare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needs of children. Accordingly, one of the more interesting challenges posed by National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NCPE) in England and Wales is that it requires the teacher to address the spiritual development of the pupil; this obligation is made clear through the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SMSC) elements of the subject. This paper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merging of this separate spiritual dimension with the other three concepts. While the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SMSC are recognized components of PE participation, the grouping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PE teachers can develop children's spiritual growt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uch a pathway may be possible but that at present there is considerable confusion related to the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13.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利用各种载体,全面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素质,可以推动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到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4.
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在阐述和谐社会概念的基础上,从体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体育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理念,体育的规则意识导向,体育的安全阀功能和促进社会自由流动、推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论述了体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体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5.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张爱玲的精神境界。认为胡兰成从宗教视角出发深化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认识,而傅雷等人受意识形态束缚限制了对张爱玲精神境界的进一步挖掘。为认识张爱玲的博大的基督精神以及消除以往对她的“自私”的误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6.
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体育文化指人类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或创造的物质产品、思想观念、制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了人类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体育文化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之一,也是新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精神动力。体育文化在我国社会转型中发挥着价值引导、行为规范、舆论支持和文化积累等作用,充分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创造性和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过程中的能动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7.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对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的不同个人受经济环境和状况的影响,在体育价值观取向上的不同反映进行深入分析;又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视角,剖析了体育特有功能与提高国民体质和发展医疗保健事业的关系;探索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体育价值观取向在数量上所表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8.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修身健体之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传统武术服务新时代我国国家精神形象构筑要抓住这些着力点,加强实践建设: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武术实战运动的创新性开展,加强传统武术的功法性能激活建设和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建设,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尚武精神形成;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武术校园化教育为手段,加强尚武伦理教育,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119.
冉冉的诗歌创作,很大程度在面对自己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诗重重新创造着自己,诗人情感恒定的秩序性和完整性,是其创作的一大显特征,在诗歌观念,题材选择、艺术手法等方面,又呈显流变的态势,长诗《冬天》标志着冉冉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简约而又想象丰富,奇特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深厚、劲健的精神能量,完美地实现了“沉思中把握”事物的艺术目标。  相似文献   
120.
赖怡静 《科教文汇》2012,(21):195-19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