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0篇
教育   686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30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分子小说中出现一系列人格残缺者形象,这些形象成为标示着当代知识分子兴衰历程的精神标本。当代作家在记录他们挣扎、沉沦、毁灭的精神轨迹的同时,从历史文化与现实两个层面探讨当代知识分子人格残缺者形象的成因,重新审视知识分子的人性弱点和历史文化根源,并考量其人格深度。  相似文献   
32.
从整体上看卡尔维诺与王小波的小说作品,二人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相同的审美趣味,即都拥有童话色彩、游戏精神、诗意想象和智性思维四个方面。而且四个方面是彼此交融难以分清的,童话往往是诗意的,游戏往往离不开想象,而前三者之中又渗透着智性思维———这种一般作家少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33.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往往结合了自己对于女性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独特见解。她的小说《奥兰多》被著名编剧及作家莎莉波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小说对于吉普赛人形象的再塑造和奥兰多的性别变换及其契机改写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与歧视少数族裔的谴责与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折射出新的时代潮流下欧美国家独身女性生活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34.
小说是网络文学中最受欢迎和最商业化的文体。网络小说目前呈现出三个主要特征:类型化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幻想性文学的彰显以及商业化与非商业化写作的共存。不过,网络小说的发展也面临抄袭和侵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5.
中国科幻小说自新时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既有老作家的努力,也有新作家的接力,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从硬科学到软科学"、"从憧憬到反思"、"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少儿到成人"的趋势,也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小说叙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小说翻译具有重要的作用。理想的小说译文应当实现目的语文本隐含译者和“源语文本隐含作者、隐含译文读者和源语文本隐含读者的等同,从而使译文与原文产生同样的叙事美学效果。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选择往往会导致译文与原文在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上的偏离。  相似文献   
37.
本文主要研讨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民族特色在培养儿童审美观、加深美与丑的理解的作用,在现代化社会民族特色也将存在。此外,还研究维吾尔儿童科幻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其中的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很大,对引导儿童学科学、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叙事伦理是衡量小说精神指向的重要维度,也是作家个人价值观的表达方式。1980年代后出现的先锋小说更新了当代文学的集体伦理,使之转向表达个人生命体验的个体伦理。先锋小说通过对传统历史、欲望、命运观的重构,呈现出作家内心的真实世界,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伦理的转型。  相似文献   
39.
“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古典戏曲小说中,“亭”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重要场所之一.这是由于它具有开放、灵动、突出的视觉审美特征以及自然、新奇的空间范围意蕴.对“亭”意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更充分地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0.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